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斗彩 > 斗彩
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档案
时间:Oct 27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斗彩,宝相花,盖罐,莲瓣纹,折枝,团花,青花,唐英,五彩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明成化
材质:瓷
功能:罐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
尺寸:通高19.7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8.4厘米
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档案:
此罐为目前所见成化斗彩罐中形体较大者。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与颈部分别绘如意头纹和莲瓣纹。腹部绘六组团状折枝莲托宝相花纹,团花间隔处上、下间绘对称朵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附盖并非原偶,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所配。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荷花罐”。盖顶绘佛杵纹,环以相间排列的朵云和朵花,周边绘如意头纹。
此罐造型娟秀,与灵动活泼的团状图案相配,可谓相得益彰。所施釉上彩以红、绿彩为主,局部使用黄彩,给人以清丽优雅之美感。
图片内容: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款识
扩展阅读:
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宝相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盖罐: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莲瓣纹: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团花: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青花: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唐英: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五彩: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上述就是关于明成化斗彩宝相花纹盖罐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