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珐琅彩 > 珐琅彩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档案
时间:Sep 26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掐丝珐琅,珐琅,兽面纹,盝顶,弦纹,夔龙,龙纹,阳文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珐琅
藏品年代:清乾隆
材质:掐丝珐琅
功能:奁
款识: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尺寸:高12.9厘米,口径8.8x6.3厘米
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档案:
此器铜胎镀金,长方形,直壁,下敛。上有盝顶式盖及钮。通体天青色珐琅地掐丝珐琅纹饰,以两条镀金弦纹将器身四面图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双鸟纹,中部为变形兽面纹,下部饰夔龙纹。底四面各有一拱形足,中心镌起地阳文“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造型仿照古代奁盒形制,胎体厚重,装饰图案严谨,高雅华丽,掐丝精细活泼,为清乾隆年间仿古珐琅器中的佳品。
图片内容: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底款
扩展阅读: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盝顶:在坡屋顶的上端,如同平切一刀,做脊围成平顶,因形状像经匣宝匣的盝顶,逐以为名。井亭上不覆顶呈露天洞口。
弦纹: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夔龙: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阳文: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上述就是关于清乾隆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