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釉色 > 珐琅彩 > 珐琅彩
清乾隆画珐琅兽面纹甗档案
时间:Jan 28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乾隆画珐琅兽面纹甗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画珐琅,珐琅,兽面纹,出戟,描金,回纹,螭纹,古铜彩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清乾隆画珐琅兽面纹甗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珐琅
藏品年代:清乾隆
材质:画珐琅
功能:甗
款识:无
尺寸:通高19.8厘米,口径13厘米
清乾隆画珐琅兽面纹甗档案:
甗为上甑下鬲,双桥形立耳,三足,三道铜镀金出戟。通体施仿古铜绿色珐琅,其间泛出蓝色,器身以描金回纹作地,上饰螭纹和兽面纹。
此器系仿青铜器甗的造型制成,其色彩效果又似瓷器中的古铜彩瓷,斑斓绚丽,是清乾隆朝广东珐琅器别具特色的仿古作品。
扩展阅读:
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出戟: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
描金: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回纹: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螭纹: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古铜彩:乾隆时期的创新品种,从器型、釉色到细部装饰,都刻意摹仿古铜器。有的在与古铜色调相近的茶叶末釉地上凸印花纹或各种耳饰,有的加红、蓝、绿彩锈斑,甚至底足亦施红、蓝、绿间杂的锈斑花纹。有些精美之器还仿饰错金银工艺的花纹,几达乱真之境。
上述就是关于清乾隆画珐琅兽面纹甗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