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宝藏 >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第2期: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

时间:Jan 05人围观

本期《国家宝藏》是国家宝藏的第2期,主要介绍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的国宝传奇等相关内容,本页提供国家宝藏文字内容和国家宝藏视频在线播放。

第一件: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

国家宝藏第2期图:越王勾践剑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把剑能出名,主要是因为它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越王勾践。自古以来,王者之剑本就不同于一般的剑。《考工记·桃氏》记士阶层由于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层次区别,因而佩剑的尺寸与重量亦有不同的规定,宝剑谓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这也就是 《左传·庄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礼亦异数。”

但其实,越王勾践剑绝不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把吴越王剑。仅荆州博物馆现藏就有越王鹿郢剑、盲姑剑、州勾剑、不光剑四代越王剑。2015年,吴王余昩剑入藏苏州博物馆,上铸铭文75字,为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最多的一柄,实属稀珍!至于勾践的老对手夫差,现在流传的夫差剑有20多把,其中专家认定的有9把!此外还有越王州句剑,越王州句错金剑等等。

那么,在如此之多的吴越王剑中,为什么这把越王勾践剑能成为翘楚呢?

因此这把越王勾践剑成为国家级别的宝藏,显然不仅仅是是历史价值。这把勾践剑能成国家级宝藏,靠得也不是历史“后台”,而是本身的“实力”!

第一,许多文物展出时的样子和出土时是有较大区别的,一般都经过精心修复才重放光芒。但越王勾践剑则不然,它在出土时就光彩照人,数千年的时光仿佛遗忘了它!

至于勾践剑为什么能数千年而不锈?对于这一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术界如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纷纷进行研究。有观点认为键还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表层金属轻度氧化形成保护膜,阻止了进一步氧化。也有观点认为是表面的硫化物。《国家宝藏》节目中,专家则过比较其他几把青铜剑,认为越王勾践剑保存完好,是因为不含铅与望山一号楚墓中含水的环境有关。

另外,勾践剑剑身上精致的格纹,精美的铭文又是怎么制作的?这些尚不得而知。

虽然专家根据表面检测发现,那些菱形格属于塌陷的凹槽,上面填充的是锡。可理论很简单但是如何去做去制造这些凹槽却比较难,荆州博物馆藏有另一把菱形纹饰剑,这一把剑与越王勾践剑几乎同时出土,剑身上无铭文,其菱形纹饰与越王勾践剑基本一致。表面填充物有脱落但是也能看出凹槽状态,下图是越王勾践剑表面铭文的位置,虽然对于这些浑然天成的铭文,节目组给了解释,但是还有争议。

第二,除了剑本身,越王勾践剑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剑正面剑格上装的俗称“蜻蜓眼”的玻璃珠!过去人们认为,春秋时的中国不可能有玻璃制品,但是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说法。可惜的是,这种玻璃属于炼铜的副产品,与西方钠钙玻璃有明显区别。并且之后的中国玻璃工艺没有进一步发展,使得国人对玻璃的印象属于外来。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玻璃在中国一直被作为装饰品而非实用器或者光学器具,不得不让人遗憾。

第三,不考虑其考古上的价值,其作为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能也非常值得称道。根据报道,当它在望山一号楚墓中的黑漆木箱里被发现后,还曾一名考古人员的手指割破。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这主要是因为越王勾践剑的铜和锡的比例达到了最佳比例。这使它兼有铜的韧性和锡的坚利,又避免了铜过软容易变形,锡过多容易折断的缺陷。

要实现这一点,则依赖复合铸造工艺。我们知道青铜属于铜锡合金,锡的含量影响青铜的硬度,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通过复合铸造可以使的锡在不同部位分布不同,达到各部位硬度不同的结果。当今,曾有人试图用复合铸造法,仿制青铜剑但是工艺非常难控制,三千把剑里只有五把成品!

如果工艺控制不好,那么青铜剑的实用性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剑检测硬度数据是296HV。(《秦俑坑出土的兵器》《丝绸之路》 1999年01期)。 鄂州博物馆的董亚巍研究员复制的战国青铜剑,采用复合铸造法,用18%锡含量,5%铅含量实验外部硬度约290HV。它们硬度虽然超过早期铁制武器(两把Basel博物馆里的凯尔特长剑,含碳量0.04~0.1%,也是熟铁,不过硬度达到160~191HV,另一个,含碳量0.15~0.5%,最高硬度达到286HV),但却牺牲了韧性,非常容易折断。比如秦陵俑坑发现过折断的青铜剑(也有观点认为,兵马俑坑里的兵器是明器而非实战武器);一些博物馆也发生过青铜剑摔断的事件。(1997年8月,寿县博物馆在挑选文物进京参加“中华文物精品展”时,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越王剑摔断为三节)

另外,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越王勾践剑的实用性是相对于青铜剑而言的。越王勾践剑确实代表了青铜兵器的辉煌,但那个时候铁制兵器也已经出现了。以楚国为例,春秋晚期的杨家山铁剑,在剑身断面上可以用放大镜看出反复锻打的层次,约7-9层。这是一把用块炼铁打成片后,进行固体表面渗碳,使两面形成高碳层,中间夹着低碳层,经过对折锻合,并用若干片迭搭锻打成的长剑。该剑的含碳量为0.5%-0.6%,金相组织均匀,可能进行过热处理。其虽然不及青铜剑华美,在硬度和强度上已经超过了青铜剑。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春秋末期著名的那些宝剑,如干将莫邪,其实都是铁剑!

总之,越王勾践剑,完美的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融合为一体,代表着中国青铜剑的最终水准,无愧于“国家宝藏”的称号!

第二件: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国家宝藏第2期图: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于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长度在二十五厘米左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代竹简,包括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秦律十八种》对研究秦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喜生於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在秦王政元年喜年仅17岁即登记名籍为秦国服徭役,尔后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曾三次从军,参加过多次战斗,到过秦的几个郡县,最后亡任上,他亲身经历了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记载喜一生的文书《编年纪》,记载了秦最辉煌的时代。

喜生前任县令史,即县令属下小吏,参预过“治狱”。墓葬竹简法条是喜生前从事法律活动而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主要抄录了行政管理与“治狱”方面的律令条文,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肯定不是秦朝的全部法条,但是是常用法律条文,其中还抄录了当时魏国的一个关于“赘婿”的法律,可能于秦律相同,也适用于秦国的法律活动。睡虎地秦简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记载的秦律的形式主要有:

律:自秦始皇、商鞅时更“法”为律。

令(制、诏):制是皇帝对某事的批定,这种“制”做为法律形式出现时称为“令”。

式:最早出现于秦国,主要指法律文书。程式,如调查、勘验、审讯法律文书的具体程式,还包括一些诸如现在的执法人员行政管理制度。像竹简记载的“为吏之道”。

法律答问:法律解释。秦代的法律解释由国家设置的官吏统一进行,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

廷行事:廷指官职即廷尉,廷尉是各级“法官”,事是判例廷行事,指可缓行的判决成例。

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记录、世界上最早的刑事侦查书籍、世界上最早环保法、最早的人权法、最早的家书、最早的汉字隶书、最早的年谱、最早的人造墨……这些,都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件: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国家宝藏第2期图: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过去都知道中国是五声音阶,西方人是七声音阶。他们曾一度觉得五声音阶显然是落后于七声音阶的,然而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当西方人亲耳聆听到我们敲响它的时候,震惊了,可以说改写了世界的音乐史。音域跨了五个半八度,相信这在2400多年前绝对是一件超级乐器是世界第一。

出土至今,共奏响过三比。第一次是1978对它进行校音;第二次是1984年庆祝35周年国庆;第三次是迎接香港回归。这是我们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国家的宝藏。

《国家宝藏》第2期:越王勾践剑,云梦睡虎地秦简,曾侯乙编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