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宝藏 >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第7期:大克鼎,商鞅方升,缂丝莲塘乳鸭图,朱克柔

时间:Jan 24人围观

本期《国家宝藏》是国家宝藏的第7期,主要介绍大克鼎、商鞅方升和缂丝莲塘乳鸭图等相关内容,本页提供国家宝藏文字内容和国家宝藏视频在线播放。

第一件: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

国家宝藏第7期图: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是一件战国中期的青铜器,是作为战国时秦国标准计量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这件铸造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方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作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积是商鞅统一度量衡所规定的标准“1升”。它作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见证,是迄今为止有关商鞅变法的唯一一件遗物,见证了秦朝的崛起,陪伴着当年积贫积弱的秦国走出了一条,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的,充满鲜血与汗水的荆棘之路。成为我国禁止出境的重要文物。

第二件:缂丝莲塘乳鸭图

缂丝莲塘乳鸭图

国家宝藏第7期图:缂丝莲塘乳鸭图

缂丝,也叫刻丝,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织造时以素色蚕丝为经,彩色蚕丝作纬。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穿全幅,称之谓“通经断纬”,既有绘画原作的风格,又有丝织物的细腻特点。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莲塘乳鸭图》为南宋朱克柔的顶级传世之作。此件文物使用了缂丝工艺,幅式巨大。此图中红叶白鹭,绿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青石处有缂织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 莲塘乳鸭图”,下有“克柔”印一方。此件缂丝画幅式很大,组织紧密又富于变化,丝缕匀称适宜,层次分明,是现存宋代缂丝画作中的杰出作品。

第三件:大克鼎

大克鼎

国家宝藏第7期图:大克鼎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径75.6厘米,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鼎内有290个字铭文,记录了鼎的主人是一位西周的膳夫(宫廷厨师长),名叫“克”,除了大克鼎以外,还有小克鼎七件,用来盛放肉食等祭祀品。克作为膳夫,却享有诸侯级别使用的规格,可以确认在当时他极受周王重用,是位重臣。大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它是青铜转变期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就跟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国家宝藏》第7期:大克鼎,商鞅方升,缂丝莲塘乳鸭图,朱克柔

文章评论


  • 夫子论道 评论: 商鞅是秦国统一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