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玩故事 > 古玩故事

【文脉传承·国之瑰宝】中国当代国礼艺术家——周义发

时间:Mar 09人围观

周义发教授,笔名周德舰,颐源斋斋主。早年毕业于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清华大学书画专业研究生,进修于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导师马波生教授工作室,成为李可染大师嫡系再传弟子。

周义发

曾为《新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作协青年诗歌学会会员,发表散文、诗歌数百篇(首),甄选出版《家国情怀》散文集,《我心化长城》诗词集亦即将付梓。

现为国礼书画名家周义发工作室、孔子美术馆周义发工作室和北京华夏国墨巨匠书画艺术中心书画诗文导师,中美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高级书法师,高级艺术品评估师,原文化部审定的国家书法师培训鉴定资格项目专家委员。

现任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名人艺术协会、中国翰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画圣吴道子艺术馆研究员,国际资政智库高级文化顾问,三希堂书画院、墨缘斋艺术网签约书画家,数所著名高等学府艺术院系客座教授等职。

年幼爱好琴棋书画,少时苦读旷世诗文,青年时期在军营政治机关阅读了大量文、史、哲著作,读书笔记逾50万字。因而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其书画诗文艺术之花的绽放储备了肥沃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在协助组织部队书画创作活动中,承蒙知名书画家潘直亮、程惠钊伉俪的引导,其书画修养渐入奧堂,参赛艺术作品被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遴选参加中日建交文化交流。此后,历经数十个寒暑,坚持博览群书,游历山水,毕生修德,一心于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技以赋质,艺以载道的理念,不懈探索、挖掘书画诗文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奥秘,感受领悟大自然鬼斧神功般的艺术杰作之奇妙,用笔墨当随时代的情感前瞻未来,关注文化艺术前沿研究成果;以开阔开放视野放眼全球,吸收外来文明精髓,既严格遵循艺术法度之规范,亦勇于突破艺术法度之局限,进而向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心手合一、道器合一的艺术境界跬步前行。通过书画诗文艺术作品创作,揭示人类或汩汩涌动或腾腾渲泄的情感,以雅俗共赏的正能量大众诗书画印艺术笔触植耕于社会,向人民大众学习,跟同道切磋交流,感触改革开放律动脉博,紧紧与新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并秉承书画诗文“兴观群怨”的教化功能,以艺术陶冶纯洁的道德情操,耕耘既属于自己又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参加境內外书画展数十次并屡屡获奖,在“书法传递正能量,教育彰显中国梦”为主题的个人作品全国高校巡回展中,频繁与艺术院校师生探讨挖掘深藏于中国书画文化中的正能量元素与基因,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经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书画频道和数十家主流网媒广泛深入报道,社会反饷巨大。出版发行诗书画印作品集6部;近百幅诗书画印艺术作品被中国文联等出版社约30多种大型文献收录发行;数十幅作品被中国邮政制作成邮票、邮册发行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行、隶、篆系列《心经》书法作品和长城颂、黄河颂、鸿运当头、黄山迎客松山水系列国画作品获国家版权局“版权”证书;若干作品在杭州、高鼎、翰海、中欧等拍卖机构参加竞拍,被海内外收藏家和社会名流争相收藏;数十幅山水、花鸟国画作品与一带一路项目对接后,作为“国礼”参与中非、中欧诸多国家文化交流。先后荣获“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马书画文化交流贡献奖、第3届中法文化艺术节优秀艺术奖、人民艺术奉献奖、国家文化建设贡献奖等多种奖项,被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中国青少年教育基金会、中国文化建设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公益爱心大使”、“国礼书画名家”、“中国书画艺术骄子”、“影响中国的文化学者”、“国家文化建设贡献人物”、“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艺术人物”、“赵朴初文化思想传播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周义发

技以赋质艺以载道

——评周义发先生的山水画

 周义发先生自幼生活在汈汊湖畔水乡,成长于大别山麓军营,喜水乐山跟他苦读旷世名作、研习诗词歌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少儿时期书法得益于家训家教,青年时期在协助领导抓部队文艺创作期间,在潘直亮、程惠钊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写生、采风中深刻感悟祖国山河的雄博、灵秀之气,把山水画作为情感投入和精神追求,尤其将自己的修养、学识、志趣、理想、情怀注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笔墨大气、雄浑、隽永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寓朴实、淡雅、大方之态中折射出书卷气十足的人文底蕴。

成年后,周义发先生在勤奋工作中利用出差多的机会细致观察万物、用“烂笔头”记录下诸多崇峦叠嶂远近高低的万千变化,江河湖海波涛浪迹翻滚追逐的起伏姿态,天空大地昼夜运行仪态多姿的云卷云舒与雾霭缥缈,以及树枝摇曳多姿花丛绚丽灿烂的瞬间,从而细心体会南宗北派大师笔墨的异同,不断从应物造形走向师诸造化。

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青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急遽变化,工作与生活节奏的日益提速使得一些求学青年也养成了吃文化快餐的习惯,更使得不少青年为追求心仪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舍昼夜地奔波……而周义发先生总是坚守着那颗丹青林泉痴心,坚守着回馈从故乡到军营对自己成长的那份养育之恩,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不为名利所惑的艺术创作情怀,勤勤恳恳、默默然然地耕耘着既属于自己,更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家园。

周义发先在师古之路上,曾花数年临习经吴蓬老师整理过<<芥子园画谱>>和王中年老师的<<新编芥子园画传.山水编>>,以及刘松岩老师的<<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等画卷,从南宗之祖的王维到北方画派的宗师荆浩、李成、关仝、范宽,从江南画派宗师董源到大斧劈皴的大宗师李唐,以及明末清初四僧的朱耷(八大山人)、石涛(原济)、渐江(弘仁)与石谿(髡残)乃至清中的扬州八怪等等,都能从其储藏的大量摹稿中找到习作。与此同时,他还多次用宣纸或毛边纸临摩诸如<<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以及临写了数千余幅历代书法大师的真草隶篆行书法作品。

在师古的同时,特别是在清华美院′攻读研究生和在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导师马波生教授工作室进修以后,我能从他的山水画作的构图、用笔、着墨、敷色和气韵中寻找到为祖国山河立传的首倡者李可染大师、黄山巨擘董寿平大师画风之神采……在师古、师人的日积月累中,从形似到神似,从钻进去到打出来,虽然一丝不苟,却也废纸三千犹恨少,绝知此事要躬行。然而,他从未因纸废而废画,而是经常从层叠的旧作中反复对比,反复思考,检点得失,总结成败,观照成长的心迹,提升成熟的轨迹,朝着既遵循法之规范,又逾越法之局限,师古不泥古,师人不拘人的方向寻找属于自我的情愫、情感、情怀。

周义发先生接触大自然,是为了认识大自然,描写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更是为了笔墨当随时代,拥抱时代,紧跟时代,刻画时代。写生便是用时代精神表现大自然。古今山水名家用各种笔墨当随时代的技法写生。五代时董源受江南景色的启发,悟出了披麻皴法,形成了江南画派平淡天真的风格;北宋范宽往来于南山、太华山,对甘陕景色写生,创出了点子皴法。只有坚持师诸造化,方可深入物理,曲尽物态乃至进入物我交融的意境。周义发先生正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长期读书、临摹与写生,才使其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创作激情,并以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情感,才使其创作水平日益精进,丹青山水受众青睐的。也足以证明师古师人不可只学一家一派,师造化亦不可只限于一山一水或一花一鸟,而应遵循历代画论曾提出的兼采之勤、兼收并览、搜尽千峰、遍历博考论断之精要,而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专宗一、二家,临摹观玩,久之熟习,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

无论是临摹、写生与创作,周义发先生一直在山水间感受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让其心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而跌宕起伏。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予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赋予了山水更多的灵性与诗性。可以说周义发先生也让自己在与纸上山水和自然山水的陶醉中,流连忘返,努力求索,用自己笔墨下的山水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西洋画多表物,中国画多抒情。表物是客观的反映现实,抒情则是主观的认同、歌颂或否认乃至诅咒现实,把作者的情绪注入笔端。如李可染大师的<<万山红遍>>,表达了他老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民族情怀;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儿都翻着白眼,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倪瓒的画空灵简索,则反映了他在元朝统治下逃避现实的情感。

国画创作是通过笔墨造境的,而笔墨就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征。清代王学浩在其<<山南论画>>中就说:“作画第一论笔墨”。为何笔墨如此重要?宋代韩拙在其<<山水纯全集>>中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如果说他们说得比较抽象的话,董其昌则讲得更为具体:“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那么什么样的笔墨才算好呢?清代王翚在其<<清晖画跋>>中弥补了以上画论偏狭之不足:“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王原祁补充说:“山水用笔须毛。毛字从来论画者未之及。盖毛则气古而味厚”,“笔不用烦,要取烦中之简。墨须用淡,要求淡中之浓”。总之变化才是笔墨艺术之道。

从对周义发先生山水画所作的剖析看,无论其扇面小品,还是丈二巨幅,都足以体会到其是深黯上述笔墨之道的。以其扇面<<溪山听泉>>水墨小品为例,除经营位置、骨法用笔等要素的合理兼融而外,最为突显的则是其浓、淡、枯、湿、润的笔墨功夫,把山水的层次与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剪裁、取舍进入了“冗繁削尽留青瘦”的境界。可见周义发先生完全克服了古贤所批评的那些“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就轻易下笔的执笔者,所犯的修养、观察、经历不足导致取景不能去粗取菁的毛病。他是确实领会了取景师于物,构景师于心的道理,方在染翰挥毫时运用自如。

气韵生动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排在首位,而清代邹一桂却一变谢赫的排列顺序,将气韵从第一位推到末位,都有其深刻道理。前者是对赏鉴家而言,而后者则是对画家而言的。因为气韵生动既是赏鉴家对画作总的效果评判的尺度,又是画家整体综合素质的再现,是其它五法的总和。只有对五法成熟于胸,了如指掌,方可使其画作进入气韵生动之妙境。

周义发先生坚持数十个春秋的习作与创作侧重于山水,同时也习练花鸟,他在艺术绘画的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研修,开拓视野。欣赏他的画,近处要看,局部不无细腻,而远处则有大写意的洒脱豪迈,大气磅礴,这是画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而我在这里要补充和强调的是,最近十多年以来,周义发先生的山水逐渐形成了长城、黄河、万山红遍和黄山迎客松几大系列,而气韵生动则成为其无时无刻不孜孜以求的夙愿。这样的特色与个性与他的军旅生涯和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是密不可分的。五代梁人荆浩在<<笔法记>>中对气运是这样解释的:“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又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迹画不败,谓之气。“明代唐志契在其<<论气韵生动>>中说:“气运生动与烟润不同。……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力,有气机,此间即谓为运。”钱钟书先在其<<管锥篇>>中把六法做了新的标点:“六法者何?一、生动是也……”这样,“生动”一词就成为了“气韵”的解释。钱老的新释对书画者领会气韵生动很有帮助。

周义发先生的几大系列山水画,不管是积墨、破墨亦或泼墨,既有前辈萧谦中先生等传统施墨赋彩的画法、又有李可染先生等中西合璧新色彩美学理念渗透的手法,在其画作中特别是巨幅山水的画风中,逐渐形成了矛盾对撞与和谐的统一。他的勾、皴、擦、点、染乃至画作的收拾,几乎储备和运用了时代山水画法的部分研究课题成果,使得画面沧桑感与时代感交融,传统画法与时代创新并存,因而整幅画面给人以气韵生动、一气呵成之感。

笔者特别关注周义发先生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所展示的巨作山水画。总的感觉是,远观气势磅礴,五法俱全,近看山石、云水、树木错落有致。云雾既上接天下水又下与泉瀑相连,既各显其韵,又交融无隙。山水中的云雾布局,不仅起到删繁就简之效,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使画空灵通气,协助透视完善画面的纵深感;画面中的瀑泉,既有叠瀑左右错开,又有单瀑不奇不险,并以树木逆补孤泉之平淡,充分运用断、藏、露技法和取势、取舍、夸张、交错、移物、动静、拟人法等手段,使画面增强了明暗对比和构图的含蓄变化以及整体画面的生动气韵;在山石构图中,做到了宾主朝揖,在泉瀑构图中做到了宾主有别,力避了喧宾夺主之忌。

云有势,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此乃天理。周先生的画,凡入画之物均可追寻到这些法则,且做到了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就连点景这些细节,都足以想象出他让画面气韵生动的良苦用心。既符合画面的生活环境,又增添了生活气息,还能增添读者的雅兴。

总之,周义发的丹青林泉痴心可钦可贵,家国情怀可圈可点。在数十年的历练中,以积跬致远的征途上,朝着“技以赋质,艺以载道”的目标,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生动的形象思维,把艺术的生命体赋予了坚毅的骨骼、丰富的经络和鲜活的血肉以及旺盛的情感活力,不断探寻和揭示人类或汩汨隐流或腾腾渲泄的情感秘密。以其作品技的功力之质和艺的法则之道感化人,教化人,引导人积极、乐观、向上。

我衷心地祝愿周义发先生在向气韵生动几大系列山水画的挺进中,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攀进,在臻达人书俱老之时,领时代画坛风骚,引桃李下自成蹊。

鲍玉珩

二0一五年二月一日于北京

(鲍玉珩教授系留美美学博士、著名艺术评论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