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器 > 龙山文化 >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陶器特征的鉴别
时间:Aug 23人围观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在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其类似的文化遗存,都称为龙山文化。由于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又有其共性特征,是鉴定龙山文化陶器的主要依据。
黑陶是龙山文化陶器中最突出的特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从陶色上看,与仰韶文化陶器相比,红陶少而灰陶最多,同时还出现有白陶、硬陶,但数量极少。
中原地区早期龙山文化陶器,是继承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陶器多为手制,口沿部分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
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早期龙山文化陶器如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斝(jiǎ)则是新产生的器形。这一时期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附加堆纹,主要用来加固器身。
龙山文化陶器器型和出土地点:早期1.罐(1/6)2.罐(1/8)3.斝(1/6)5.盆(1/8)晚期4.鸯(1/8)6.鼎(1/8)7.折腹盆(1/6)8.鬲(1/6)9.单耳罐(1/6)10.双大耳罐(1/4)11.双耳罐(1/8)(1.山西平陆盘南村2、3、5.河南陕县庙底沟4、6、10.陕西长安客省庄7、8、9.河南陕县三里桥11.河南安阳后岗)
晚期龙山文化陶器,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陶器的烧成温度均达到1000℃,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新出现的器形有鬲、甗、鸯、盉等。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有少量方格纹。
高足黑陶杯,出土于山东日照县龙山文化遗址墓葬中,距今3900~4400年,现珍藏在山东省博物馆。高足杯是黑色蛋壳陶器,器壁最薄处仅0.2~0.3毫米,器身有细密的旋纹,是由快速轮制成形所致,造型规整,质地细腻,器壁厚薄匀称,色泽光亮漆黑,高26.5厘米。整个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杯;中部是高足把,把的两端细,中间部分圆鼓,如一倒置花蕾,透雕中空,表面饰锥刺纹;下底部为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将它们连为一体,整体造型轻巧秀致,而且烧成后毫不变形,可见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它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蛋壳黑陶只存在于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区发现的所谓蛋壳黑陶,其实是一种胎壁厚在2毫米左右的磨光黑陶,并不是真正的蛋壳黑陶。蛋壳黑陶的极盛时期在龙山文化早期阶段,到了晚期高足杯胎壁相对变厚。在晚于龙山文化的任何遗存中,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了。所以蛋壳黑陶不仅仅是龙山文化的象征,也是非常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