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 > 马未都博客 > 马未都博客

马未都博客文章第1182篇:温文尔雅的陈逸飞,上海少女,荣归故里

时间:Dec 22人围观

本页提供2014年12月22日鉴定家、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发表在马未都博客上的《马未都博客文章第1182篇:温文尔雅的陈逸飞,上海少女,荣归故里》文章阅读,主要包括陈逸飞的生平,上海少女与东方少女等内容,全文如下:

陈逸飞在我认识的画家中是少有的温文尔雅之士。画家给人印象多是放荡不羁的,不修边幅是个性,而逸飞从不这样,着装举止得体斯文,与上海这座中国最洋的城市很是匹配。逸飞是宁波人,后到上海读书生活,1965年就从上海美专毕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赴美留学,攻读美术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日子里,逸飞完成了学业,并在多个著名艺术馆博物馆展出作品。1983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先生看上了他的画作,连续六次为其举办展览,1985年哈默董事长访问北京,将陈逸飞的一幅《双桥》送给邓小平先生。那以后,逸飞名声大振,在中国画界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我和陈逸飞的相识还是邓南威先生介绍的。邓先生收藏油画早且多,陈逸飞的画作是那时的领头羊。当时的北京连个像样的画廊都没有,饭店宾馆里的画廊往往坚持不了多久。今天繁华热闹的三里屯当时仅是条清净的小街,由于旁边多是使馆,这条街就搭起了简易房开始卖画给外国人。想想真是沧桑巨变,那种淘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由于邓先生收藏了不少陈逸飞的画作,逸飞一来北京大家就聚在一起坐坐聊天,一来二去我就和逸飞混熟了。每次去上海逸飞总忙着做东,招待一桌人说的特别热闹。他还带我们参观他的画室,谈论着他的宏伟蓝图,说着他的大美术概念。他将油画、雕塑、电影、服饰以及环境设计都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以期重新演绎新的美术观念。

逸飞说,电影是动态的绘画,雕塑是立体的绘画,绘画的左拥右抱的感觉真好。他把我们都说乐了。聊起雕塑,他说他已做了尝试,马上赴巴黎展出,并把照片拿给我们看,其得意溢于言表。没多久,上海新天地的逸飞之家落成,我们结伴去参观为朋友捧场。他那件赴法展览的雕塑悄然陈列在大厅之中。我问他作品的名称,逸飞笑笑说:“在家叫《上海少女》,出门就叫《东方少女》。”

邵逸夫《上海少女》

图:邵逸夫《上海少女》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思路有意思,外国人确切知道上海的不如东方的多,其实一百多年前西方人认识的东方是印度以东,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都算东方,这一点与我们那时对西方的认知相同。没过多久,邓先生告诉我逸飞想把《上海少女》卖给他,说实在的,当时我还十分惊讶,说这么高大的雕塑放在哪儿啊!邓先生说,放博物馆吧!

陈逸飞亲自护送《上海少女》到北京交付观复博物馆时正值2004年秋天,十几位工人卸车时卯足了气力,博物馆办公室有个挑空空间,有近九米高,《上海少女》放在那里尺度适中,我站在二层楼梯口,趴在栏杆上对陈逸飞说:“我这个位置可以再做一个《上海老开》的雕塑,俯身与上海少女调情。”没想到陈逸飞大笑后爽快地答应了,他说这个主意好,让作品可以互动。

马未都,邓南威,陈逸飞在《上海少女》前合影

图:马未都,邓南威,陈逸飞在《上海少女》前合影

那天,陈逸飞和邓南威与我三人在《上海少女》雕塑前合影留念,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当时基座尚没安装,雕塑平摆浮搁在地上,我扶着《上海少女》心里还担心她是否稳固。陈逸飞指着镶在底座上的《上海少女》黄铜标牌说,临时赶制的,粗糙了些,回去以后会补上一块精制的说明牌。谁知这一幕竟成了历史的回忆。来年春天,逸飞先生突发疾病,与世长辞。我们做为朋友扼腕叹息。过去常说的英年早逝赶在了逸飞身上。我和邓南威先生专程赴上海参加陈逸飞先生的葬礼,为逸飞先生献上一枝洁白的玫瑰。

《上海少女》矗立在观复博物馆十年之久,直到邓南威先生与我谈及想将这件陈逸飞先生的唯一雕塑捐赠回上海时,我才觉得十年一瞬。我们在一个和煦的秋天下午,边喝茶边谈论着观复博物馆入驻上海中心37层的事,邓先生突然萌生了让“上海少女”回家的念头。思来想去,觉得将陈逸飞先生的这件佳作安放在即将落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再合适不过。先是上海毕竟是“上海少女”曾有的家;再者“上海少女”修长曼妙扭动的身姿与上海中心缓慢扭转的外型何其吻合;冥冥之中,这好像也是逸飞的愿望,上海少女荣归故里遂成现实。

我一直以为我们是活在现实中的人,谁知道我们也能见证历史。逸飞走得突然,谁也没有想到,以致许多后事无解无终。好在他的作品《上海少女》在他身后又回到了上海,并永远站在上海中心大厅内眺望蓝天,我想逸飞的在天之灵,一定能与之沟通,而我们与大众一道用心灵倾听。

2014.12.2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