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2):变土为金,法门寺,白瓷,秘色瓷

时间:Sep 04人围观

点击返回 马未都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 目录

千百年前的中国人究竟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价值连城的瓷器?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瓷器大发现?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我们一同走进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收藏——变土为金。

当时光过去了千百年,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了解究竟是怎样一位先祖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发明了一种叫作“瓷器”的东西,当年的这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应该不会想到,他不经意的一次举动,缔造了一个绵延数千年的瓷器帝国,甚至今天,在英语中的“瓷器”仍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而在那些散发着幽幽光芒的神奇器物背后有着太多穿越历史沧桑,有着太多人世的悲欢离合。那么千百年之前的中国人究竟又是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瓷器?这个我们今天仍然在生活中使用的瓷器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中国瓷器究竟又是为什么会经历一个颜色由深变浅的过程?而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又会有怎样非同反响的瓷器大发现?今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奇妙的瓷器之旅,在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珍藏之变土为金。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但是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发明,使用得更为广泛的一个方面,反而没有列入四大发明,是我们的瓷器。我们的英文都叫China,瓷器。那么我们上一讲讲的是陶,这一讲讲瓷。我们首先要讲陶和瓷的界限在哪儿。第一个界限是它的烧造原料不同。陶是用黏土烧的,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了,一般的地方,挖一挖,深一点的地方,黏的黄土,有黏性的都可以烧成陶器;那么瓷器就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最好的瓷土就是我们的高岭土。景德镇使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一千度以下,除唐三彩,唐三彩在一千一百度左右。但是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烧结温度不同。

再有呢,就是吸水率不同。我们都知道陶器是吸水的,但是瓷器是不吸水的,几乎不吸水。再有一点就是透光率不同。瓷器是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透光的,陶器无论什么条件,它都不会透过光线来。

陶与瓷的区别:

1,烧造原料不同:

2,烧结温度不同:

3,吸水率不同:

4,透光率不同: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呢?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在商代,就有原始的青瓷出现了,在商代就有了。真正意义的瓷器,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瓷器是在东汉,距今2000年。原始的青瓷它已经具备了不吸水,烧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那个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它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

瓷器的产生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划时代的一个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我们说的连中国的名字都叫“瓷器”。

中国瓷器早在宋朝年间就已经远销朝向、日本、越南,又经阿拉伯远销欧洲,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西方人认识中国的最早途径之一。从此,中国瓷器名声响遍全球,英语中的“中国”的“瓷器”于是都被称作“China”。既然瓷器如此风靡世界,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优点呢?

瓷器的好处呢有很多,第一点是强度大于陶器。那么在生产当中呢它比较随心所欲,就是你想做成什么样子,基本上就是什么样子。那么瓷器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它的原材料便宜。我们知道中国早期的很多容器,尤其贵族使用的容器是用铜来制造的,成本非常高,那么汉代还有一种贵族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那么陶瓷改变了这个局面,那么再有一点,就是瓷器的原材料相对来说,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

瓷器的优点:

1,强度大于陶器。

2,原材料便宜。

3,原材料分布广泛。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为什么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就是里头含铁。含铁它就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那么从科学角度上讲,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叫青瓷。那么随着颜色的加深,就是含铁量的增高,含铁量越高,它就越黑,由绿变黑,达到一定程度它就变成黑的了。那么把含铁量去掉,减到越干净它就越白。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今天使用瓷器的时候有很多心理感受是不注意的。比如我们去赴一个宴会,大家都觉得这个盘子很漂亮,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感觉重要的还是今天吃的是什么,对吧?今天吃一个鲍鱼大餐,鱼翅大餐,吃一个农家饭,你使用什么杯盘不是很重要,但是古代有时候很重要。为什么呢?我们设想今天请你吃饭的这个人上的餐具都是黑的,你什么感受呢?捧着黑碗吃饭是个心理比较沉重的事情,我们今天偶尔还会这样,比如你去吃一碗乌冬面,街上日本餐馆有卖乌冬面,一般都是黑碗,白面条配着黑碗看着很漂亮,你是偶尔的。但是你天天捧着一个黑碗吃饭,你会很沉重,这个心理,你老想我怎么了,我老捧着一个黑碗吃饭,对不对?所以陶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一个“摆脱黑暗”的过程

看到这里,我们很想问,究竟是什么时代的古人们可以不再使用那些黑色的瓷器餐具,而是用上了赏心悦目的浅色瓷餐具呢?

汉代以后瓷器就开始发展起来,我们刚才说了,东汉就有真正的瓷器出现了。那么陶器就迅速地退出了这个历史舞台,瓷器就迅速地崛起,那么瓷器在三国两晋时期很有意思,过去说书老说一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汉代以后肯定是分的一个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有西晋有一个短暂的统一,剩下的都是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就非常地丰富,由于我们处在分裂,国家处在分裂的这种局面,很多士大夫就逃离这个政治,很烦社会的这种局面,当时中国的艺术都是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一种蓬勃发展,新人辈出的时期,比如绘画顾恺之,书法王羲之,文学刘勰《文心雕龙》,诗歌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影响了唐诗,你比如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像唐诗的那种韵味。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他是肆意豪情,他感受都是那种内心的变化,他强调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不强调外在,跟西汉是不一样的。社会经济发达的时候很多人强调的都是外在的,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今天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强调是外在的,比如我们简单的要求房屋要大,我的能力能住100平米,我恨不得要买200平米,就是这种概念。我强调的是外在,车要外形,说明牌子的,多大排气量,其实你是为了代步,不是注重这些,但是你在经济发展的时候,人关注的更多是外在而不是内心。

到魏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所以更多的士大夫关注内心的一种感受。那么魏晋人是瞧不起汉朝人的,他不能瞧不起后来的唐朝,那是他没看见,对吧?前面的汉朝他是瞧不起的,他说你天天骑马打仗,对我来说没兴趣,所以魏晋人都坐牛车,你注意看,他都是放缓生活节奏,中国每一次经济高速发展以后都会伴随一段时间的放缓节奏,和我们生存状态都差不多,比如我们去参加一场体育竞技,完了以后下来也要放缓一段,休养一段,这都很正常。那么魏晋时期典型的一些人物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

这七个人当时聚集在河南徽县一带,在竹林里对酒当歌,一天到晚说的都是让我们听着说的都是不太着调的事。但是正是这些人和这一个时代的特征,使我们的很多艺术都达到了一个峰巅,那么我们的风格啊,韵律啊,节奏啊,都是这个时期产生而广泛应用,过去很多时候不知道这些,他不体会内心的一个感受,这个内心的感受是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那么魏晋人他由于饱尝东汉和三国这种战争之苦,所以他就要停下来享受生活。

描写竹林七贤的画

这时候瓷器的产生是什么样?中国的瓷器在这一时期是非常特殊的,他大量的动物造型。对他们来说,当时还是困难的事情,它比一个普通圆形的碗、圆形的罐子要难,他那,时候造型都是什么呢?比如熊尊、鸡头壶、青瓷羊、虎子,这叫虎子,你看,他当时的这些动物的造型,你比如鸡头壶还有羊头壶。他特别注重这种动物的造型是什么呢?是因为当时西晋的那个社会他强调的都是内心的感受。你比如同样一把壶,他就做一个简单的壶,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搁一个鸡头啊?他觉得有一个情趣。那么早期的,你比如西晋的鸡头壶,鸡头就是一个装饰,根本不通气,水不是从那个地方出来,是从上面倒出来,后来道了东晋,才知道把那个地方捅通了,水从鸡头那个地方流出来,羊头壶才羊嘴那里流出来,这时候的动物的造型,实际上是受社会整体的一个文化背景的一个影响,相互这种情趣。比如这个虎子,刚才说的这个虎子,是什么呢?我们一般说它是溺器。溺就是溺水的溺,是接小孩尿尿的。我们今天住了院,可能还用这个,住医院的时候。

很早以前我有一个朋友,他在苏北地区寻求家具的时候,他碰见有一户人家里有这么一个东西,他听我说过。他先去了以后,回来跟我描述半天,说是个什么东西,说看着这个东西挺老的。我说那可能是个虎子。他说我下回去想办法给他换回来。然后他就去了,他就说你这个尿壶卖不卖啊?他说尿壶不卖。尿壶卖它干嘛!他说我跟你换吧!他说怎么换啊?他说我拿尿壶换尿壶啊。我给你找个新的换过来。他说那个不能换,我们家小孩不见这个晚上不尿尿,尿床。然后他就买了一个暖壶,买了一个烧水的水壶,拿俩壶换回这么一个壶来。那么他换回来以后,他就回来以后,那东西因为用了很久,气味很大,回来还拿84消毒液泡了很久,回来给我看,然后我就跟他说,我说这个东西历史上我们都说它是尿壶,专业术语叫“溺器”,但是是有争议的。很多学者认为这个东西不是接尿的。为什么呢?很简单。你想想,这东西张着大嘴,是一个老虎的头。它给你接尿的时候你心里不是很舒服,是吧?从这个角度上,从文化背景中这个东西有可能不是溺器,他心理上过不了这关。你想你晚上睡眼朦胧的,你低着头,当妈的拿着这个壶一接,一看大老虎张着嘴,心里就咯噔一下,就不想尿了。就是我们古代有很多东西到今天来看是没有定论的。比如虎子,有的专业书上就写它叫“水器”,就是装水的,至于当时干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没有证据,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也没有文字记载,记载这个东西当时是干什么的。所以我们大家就在推测,我们当然希望将来有机会那个有出土的文物出现,或者有东西来证明,比如说出土了一个虎子,同时又有一段文字记载证明这个东西当年给皇上接尿的,那行了,这个东西就有定论了。今天这个东西没有定论,所以统称为“虎子”,也挺好听。

看过了这魏晋时期的瓷器,古人们一直在拼命追求的白瓷到现在我们依然看不到影子。那么这个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白瓷究竟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青瓷的产生我刚才说了,我们追求的这个过程是由青到白的一个过程。所以古人在烧造瓷器的时候不停地想把它变白,把它的铁想办法去掉。那么早在北齐的时候,就有出现了那种杯子,很白,但是那个白在釉厚的地方都闪着青,闪着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杯子非常现代。1500年前的那个杯子拿到你现在看,就跟现在生产的一样,那出土了很多。

到了唐代的时候中国的瓷器就形成了一个对峙。或者说形成了一个平分秋色的一个局面,就是“南青北白”。中国的南方以青瓷为主,中国的北方以白瓷为主,这是唐代整个一个瓷器的一个局面。

中国瓷器的“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

唐代的陶瓷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在唐以前陶瓷的发展速度非常慢,为什么呢?是因为到了唐代经济高速发展,政府缺铜,经济一发展,首先就是金融要跟上,货币要跟上。我们知道中国的钱是计重制的,按重量算的,对吧?汉五铢,秦半两都是按重量算。那么到了开元的时候,开元通宝开始,政府要用大量的铜铸造钱的时候都会多次下令禁铜。就是你不能用铜给我去制造别的,国家要用铜来做钱,来使国家的贸易,国家的经济高速运转,政府的禁铜令导致瓷器也逼迫瓷器迅速发展。我原来是用铜来做盆的,你不让我用铜了,那我只好用瓷器,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当时的南中国以越窑为主的青瓷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那么越窑的范围呢,主要是指唐越州的行政管辖的这七个县,我们今天看就是七个县,主要有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等。

我们古代的瓷器,我们今天的命名都是以它当时的行政区域加上窑口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越州产的瓷器就叫越窑,最早期的越窑都有点偏黄,那个黄色是绿色里透黄,有点像糖黄色,就是像吃的那种红糖,那种糖黄色。早年故宫陈万里先生在三十年代在浙江碰到过一个越窑的一个注子,就是执壶,一个小把,一个小口,然后他就买回来,后来捐给故宫。那个东西我很早刚喜欢陶瓷的时候看见那东西,觉得美不胜收。那么这个执壶是现在的名称,唐代记载就叫注子,也叫偏提,它一个偏着,提一下,它是从鸡头壶逐渐演变过来的。

我刚才说了,经济当它发展的时候他很多内心的感受他要去掉,麻烦。我做一个鸡头壶的时间可能能做十个普通的壶了。现在经济需求量这么大,那我就做普通的壶。我当年看见这个壶,在故宫看见多次,就围着展柜看过很久,非常喜欢。我就一直想,我什么时候一定要买这么一把壶。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我去香港的时候到处打听有没有这样的壶,也没买到。后来碰到五代越窑的一个壶,长流。所谓的“流”是什么呢?就是指的瓷器中的壶嘴部分。专业术语叫流,流水嘛,短流,长流。

唐代由于受工艺的限制,它的壶嘴都特别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到了宋以后壶嘴加长了。唐代一把长流壶都没有,都是短流,工艺所限。当时我估计他们试着烧过长流的壶,估计一见火那壶嘴就弯了,就塌下来了,没法使了,所以都是小嘴的。那么我当时很喜欢那种,因为我们见惯了长嘴的壶了嘛,所以对这种小嘴的壶特别感兴趣,当时就要找,找不到,就碰见这五代长流的壶。那么卖我的那人就说,哎呀,马先生,还说一句成语,不要按图索骥啦,说碰见什么是什么,随缘吧。后来我想也对,从收藏的角度讲,很多的时候就是相信这个缘,相遇为缘嘛。你去追求有时候是个梦,你追求不上,你永远怀着这么一种梦想去追求有时候不行,收藏就是要相遇为缘。

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瓷壶,我们很想问,这些壶在古代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而在这些瓷壶的背后究竟又有着怎样传奇的收藏故事呢?

早期的壶都不是茶壶,都是酒壶,所以我们看过一些展览,他把唐代时期的酒壶都拿出来作为茶具展览是不对的,因为当时喝茶不是这个方式。我们将来讲茶的时候可能会讲,讲茶具的时候可能会讲到这一段。我们现在的喝茶的方式是明代以后才确立的,元代以前的喝茶方式,宋代跟今天完全不一样。那么唐代有个茶圣叫陆羽,他写过《茶经》,谁都知道,“南方有嘉木”指的就是茶树。

南青北白:南青:越窑。北白:邢窑。

陆羽对瓷器有个评判,当时他对南青北白的这个局面有一个评判。南青就是越窑,北白就是邢窑。当时就是南越北邢。他说呢,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他认为三条,你看白瓷邢窑都不如我的越窑。为什么呢?就因为陆羽是南方人。这很简单,他就是南方人,他是湖北人。陆羽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他对这个做出一个判断。那么如果陆羽当时是个北方人,他就可能反着说了。他就说,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不如邢一也,他就反着说了,还一样说。其实这两大窑口,邢瓷和越瓷这两大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两枝奇葩,没有高下。每一种品种的审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地高,并驾齐驱,没法说哪个高哪个低。诗歌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比如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这个《茶瓯》,就是茶碗,茶瓯,茶碗。这个诗它这么写,“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他就说这个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造瓷器,他就描绘它说像月亮一样,然后像云彩一样,说得比较虚。但是他是一个很客观的评价,就是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够烧造很好的瓷器。唐人陆龟蒙呢,他也有关于越窑的诗歌赞美,他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他对越窑的一个赞美的诗句。

邢窑是在我们今天河北省管辖区域内,唐代为邢州所管辖,它当时囊括了11个县,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有记载,叫“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他说的就是邢窑的这个白瓷和我们端砚,端砚大家都知道,广东肇庆的端砚,非常有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你有钱没钱都在使,可见当时的产量非常大。邢窑当中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盈”就是“充盈”的“盈”,“盈”字款的,过去书上由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我在一开始喜欢陶瓷书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写着“盈”字,“盈”是什么呢?“盈”是大盈库。《大明宫词》的电视剧看过吧,大明宫的遗址里出国残片,上面写着“盈”,可见当时皇宫都在使用。

《旧唐书》记载,唐天宝年间,“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他说的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们都知道,开元天宝年间,开天盛世的时候国库都比较充盈,大盈库它实际上不是一个,严格说它是私库,是皇上的私库,还不是一国库,他说每岁这里就进很多钱,然后各种宝物,当时盈字款的瓷器就入了大盈库了。它是干什么用的呢?供皇上赏赐,送人,就是一种很随意的用法,那么这个盈字款包括邢窑中还有“翰林”款,就是翰林院所使的,翰林款,都是邢窑中非常重要的东西,就让我碰上了。

我在八十年代去香港的时候有一个人拿出过这么一个东西,我一看就是盈字,我印象非常清楚,那个盈字怎么写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记性比现在好,现在岁数大了,记得不如年轻时候清楚,记得非常清楚。我看完了以后我就非常激动,但那个人不知道,那个人就问我说这盈字啥意思,我当然装作不知,说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写着盈,它爱写什么写什么吧。我当时心里就怦怦跳,特想买这个东西,然后呢他就说,我说也没准是个人名,这有什么用,我说这么一白碗多少钱?他说一个白碗多少多少钱,但是写上字理应贵一点,我说贵就贵一点行,贵多了不成。他不知道当时这是大盈库的东西,我们陶瓷史中专门讲过这个事。那人是不读陶瓷史的,可能读了很多书,都是画册,翻翻,一高兴就过去了,你真正应该了解陶瓷的时候就要了解陶瓷的历史。这个史书上,中国最重要的《中国陶瓷史》关于这个盈字款有明确记载,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读书的好处。

我们现在可以看一下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越窑,这两种瓷器呢就是统领中国唐代瓷器的两支大军,那么在这两支大军之外呢还是有很多小部队。比如长沙窑,也叫铜官窑,就在今天的湖南长沙附近,那么长沙窑是开釉下彩,开文字装饰之先河的。这是长沙窑。长沙窑有很多文字装饰,写了很多世俗的俚语,比如它写“仁义礼智信”,它写我们在《全唐诗》上都查不到的唐诗,比如有这样一首叫“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岁人。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听着像诗,也像顺口溜,很通俗,表明了他生活的一个状态。

那么比如唐代的另一个装饰非常强烈的瓷,叫鲁山花瓷,北方的,河南的,明显的装饰,就是所有的大色块都是有意识涂上去的。那么这种鲁山花瓷在陶瓷史中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它当时这种色块的追求有点像我们今天比较现代的意识,它不是很具象,它不像长沙窑,长沙窑,往往是画个鸟,画个人,它很具象。这个都是大色块,鲁山窑的花鼓也非常有名。

鲁山窑的花鼓

我们刚才看到这个图,这个花鼓非常有名。我一开始喜欢陶瓷的时候也是研究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不能想象一个瓷的,这么大尺寸的鼓在身上背着多老重,而且很容易碎,很容易撞碎。腰鼓拍来拍去好像觉得都不成道理。但是古书上记载非常明确,书上也写这个东西,都是国宝,这种东西因为比较罕见,所以当你碰到的时候你有时候往往不能相信这个东西是真的,我就碰见过一个。一个人从乡下给我背上来,背上来以后他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你知道腰鼓如果两边不蒙皮子的时候它是通的。他拿过来就说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这个东西也盛不了水,也盛不了粮食,什么都干不了,这是干嘛的,中间还细,两头大,我们今天拿出这东西,大量的书籍去翻,大部分人都还能猜出来,猜不出来也会找到东西,我先找书去翻,当时找书都找不到。八十年代有时候找本书都很困难,没有资讯,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资讯的时候这东西就得放弃。

在收藏中国瓷器的人们中一直流传着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神秘瓷器,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无法知晓秘色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在今天是否还有这样的神秘瓷器在世呢?

瓷器到了唐代的晚期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瓷器,对中国的瓷器影响非常大的,叫秘色瓷,秘色,秘密之色。秘色瓷实际上是越窑的改进,我们今天很多商品都是一代一代地在改进,历史上也是这样,越窑在不停地改进,我刚才说了,它最早的黄色叫糖黄色,有点像糖的黄色,黄色肯定是不如绿色好看,那么它就向绿色慢慢地过渡,去追求这个绿色。到了秘色瓷的时候它的颜色就非常青绿了。那么秘色瓷明确发现就是法门寺。法门寺入库有单,上面写着有秘色瓷多少件。因为有了法门寺这批东西的出土才把这个我们传了一千多年的谜底解开,原来都不知道这个秘色是什么色,秘色它是一个秘密的颜色,是一个你看不到的颜色。所以历史上都知道有秘色瓷,但是不知道究竟是哪个颜色。法门寺揭开这个谜底,这是法门寺出土的带有明确记载的秘色瓷,这是一个净瓶。

法门寺我们都知道在陕西省法门镇,那么它是唐高祖李渊定名的,叫法门寺。这次出土主要是塔塌了,国家在抢救性挖掘的时候一下就发现有个地宫。这个地宫从埋进去到我们看见它中间没有任何人骚扰过。埋了多少年呢?1113年。一千多年以后打开,许多东西都是当时下葬,包括文字都写得清清楚楚。出土了多少件文物呢?2499件。这里对陶瓷界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秘色瓷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因为有了法门寺的秘色瓷的出现导致民间很多过去不能解释的事全都能解释了,法门寺在历史上是,它每次做佛事的时候都是非常隆重的,顶礼膜拜,皇上亲自出席,亲自主持这种仪式。所以法门寺埋的东西一定都是最高等级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法门寺的这些东西也证实这些大量的金银器。那么秘色瓷一共埋进去多少呢?14件。

法门寺地宫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刚才看到的那个瓜棱瓶是搁在门口的。剩下13件是搁在一个大盒子里,包着。地宫里有个《衣物账》,账是账目的账。它注明说“:“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就是一共有多少件写得很清楚,拿出来一对,每件都对得上。我最早我们喜欢那个时候碰见很多秘色瓷,当时不知道是秘色瓷,法门寺不出,谁知道那叫秘色瓷?就觉得这个东西颜色跟越窑有区别,按照当时越窑的标准,这个绿色是不正的,你别看它东西好,但是认为它颜色不正。所以当时就是这种秘色瓷的东西反而价钱忽高忽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

最早有的人告诉我就说说这个绿色可能是龙泉烧的,窑口也不明,那时候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早嘛,不像现在,现在一看就知道哪儿哪儿,很清楚,当时不是很清楚。所以那时候就收集了一下,买得也不贵,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人拿了很多东西,我们就挑了一两件,卖了,剩下的都放弃了,现在想起来特别可惜,当时应该把它们都卖了,因为当时不清楚嘛,不清楚这个东西是秘色瓷,所以就都放弃了,想起来都非常可惜。

瓷器到了秘色瓷的时候呢,它开始有了宫廷的特征了。我们后来说官窑,官窑这个概念是宋代形成,宋代以前没有官窑这个概念,但是秘色瓷的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官窑的概念。有一个诗人叫徐寅,他写过一首诗,他诗叫《贡余秘色茶盏》。贡是上贡,那个时候不是为了皇上专门烧的窑,但是是为皇上专门上的贡。所以它保留了官窑的一些特征。他这个诗是这么写的: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他说的就是描绘这个东西有多漂亮,你比如他说明月把春水都染了,然后薄冰盛着绿云。这都是一种溢美之词。但是他表明了当时这种贡瓷的颜色已经不是黄,是绿了,由于越窑的改进版秘色瓷的出现,导致官窑制度的出现是我们后来的事情了。

我们下一讲就讲宋代的五大名窑,谢谢大家。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2):变土为金,法门寺,白瓷,秘色瓷

点击返回 马未都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 目录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