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收藏家 > 马未都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5):五彩珍瓷,钧窑,定窑,蚯蚓走泥纹
时间:Sep 05人围观
点击返回 马未都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 目录
北宋瓷器尚青,但就是在这种单调的皇宫陈列中,就有几道绚丽的色彩,它们就是以红色和蓝色为主的钧窑、白色和蓝色为主的定窑。在科学上,钧窑也属青瓷,但它不呈青色,它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颜色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在宋、金、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跟汝窑不一样,汝窑就是一种,没有官民之分,还有一种是临汝窑。有人认为钧窑为金代创烧,史籍记载钧台窑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钧州烧造,钧州在现河南境内,后来到了明万历时为避朱翊钧的讳改名禹州沿用至今。
钧窑在史籍中最早在明中期,之前没有见过,所以就非常奇怪,我们讲过曹昭的《格古要论》是一本非常完备的专业书,但它就没有提到钧窑,所以又有人认为是明代创烧。我们考证有两条途径,一个是文献,但文献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有局限,还有一个问题是它能被篡改,所以不能百分之百相信文献。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文物,我们就证据来说话。晚清以后对钧窑极为推崇,《陶雅》云: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钧、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晚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我们知道晚清到民国的时候对钧窑的追求是非常多的,以至到民国时期窑址被发现的时候都被哄抢。有人认为这个现象是汝停钧代,汝窑停止烧造后,钧窑就开始了,因为它们窑址都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我们近些年的出土文物完全可以证明,钧窑就是出现在北宋时期,考古学家在发掘北宋地层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钧窑残片,和我们故宫所收藏的钧窑重器一模一样。
钧窑烧造时期也是在宋徽宗时期,它的工艺和其它窑有一点不同,它使用的是一种乳浊釉,乳浊是一种不透明的釉,汝、官、哥都是用透明釉,釉是透亮的,是玻璃釉。乳浊釉的好处是遮盖力强,能把胎土彻底遮盖。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一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非常辉煌的。以金属作为呈色剂,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青色是用铁来呈色,但铜做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就是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钧窑的这种金属铜是因为当是钧州的神垕镇出产使用了含铜量高的孔雀石,尽管它的红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不是大红,但是它已经是非常接近于一个鲜艳的红色。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有的变化,不可控制,所以又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就是钧窑的一个本质。钧窑在烧造的前期绝对是不可能控制的,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掌握了控制的技巧。这种控制需要的技巧是高超的,要摒弃过去钧窑烧造的随意性,后来就发现了钧窑瓷器中有明显的笔触,比如在蓝色的底子上有笔触,最有名的一块钧窑盘子就是这样的,中间无意掉了一个点,就叫三潭映月,那么从这样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来工匠对钧窑的可控性。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里对钧窑有过非常经典的总结: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之紫弥漫全体。意思就是钧瓷的颜色是弥漫状的,色块的边缘是看不清的,而且往往是整体的,是个统一色,到了金元就有了明显的色斑的存在,比如三潭映月已经形成一个物形。这个说法从某种程度上也概括了宋钧到元钧的一个变化的过程。民国以前,宋钧的鉴定是有绝对特征的,被喻为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为釉厚,有时可达七八个毫米,不但厚而且粘稠,所以它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开片和不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就形成了像雨过天睛以后蚯蚓在湿地上爬过的痕迹。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是没法仿出来的,只在最近才由河南神垕镇窑厂经过攻关,才准确仿出来。
我碰见过一个阔太太,拿着一个钧窑大花盆让我鉴定,我一看就不真,她说怎么不真?我这有蚯泥走蚓纹啊?我说那叫蚯蚓走泥纹,这是她在没有十分清晰地掌握这个特征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她不知道现在这个特征已经不能够做为绝对特征了。我们在鉴定的很多时候尤其是对客人来说,就回避假这个字,一般都说你这东西看新,不老。这件事告诉我们,学知识一定要扎实,弄清前因后果,要全面,切忌片面。
官钧底座上有很多刻数字,历史上很多人就在研究这个编号里面的规律,但至今无解。我买的第一个藏品就是钧瓷挂屏,上世纪三十年代钧窑窑址被发现以来,大量的外国人蜂拥而至,去抢这个残片,以至当时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当时我碰到这块挂屏的时候真不知道是什么,就是觉得非常漂亮,上面一块一块镶的,都有一点红,那红还不是正红。后来当我了解钧瓷后就不满足于残片了,开始寻找整器。八十年代我在香港逛古玩店的时候,碰到一位店主,这位店主也是一时兴起开店,并不是家传手艺。由于是一时兴起,东西的来源纷杂,店主自己的判断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在他那里捡到便宜。我当时一进去,那店主还让得我,就问我这儿有一新买的,你看看怎么样?我一看,就是一钧瓷花盆。因为怕它塌底,所以这个花盆底上有很多支烧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后人都打磨过。所以你看到打磨的痕迹你就觉得有点二乎,你就觉得有点新。他拿出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心里也嘀咕,我知道这是个真的,我嘀咕的是怎么说服他把这东西便宜卖给我。所以我就说你看这后面打磨的,可能有点新,那个店主也说我也拿不准,反正我买的也便宜,要不你加点钱拿走得了。我就加了很少的一点钱把它给买回来了,回来后我去翻台北故宫的有一本书把它所有的钧瓷的背面都照了,我就对这个背面,结果发现很多钧窑的东西背面都有类似的打磨痕迹,而你不去注意这一点的时候很容易会忽略这个特征,当你不买到这种东西,不遇到这个问题,说一百遍你都记不住,一定要让你碰到了就一下子记住。这件事告诉我们,知识需要常备积累,老话说艺不压身就是这个道理。
定窑排在最后是有一定原因的,北宋晚期的时候定窑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排挤,但是从烧造的年代来看,宋代的定窑实际上是老大,汝官哥钧都是北宋晚期创烧,定窑从北宋早期甚至五代的时候就开始烧造了。乾隆很推崇定窑,他有二百首咏瓷器,其中咏定窑的就有30多首。
定窑和前面的不同,它属于白瓷,汝官哥钧都是青瓷。除了汝窑和钧窑中极个别的一两件有不成功的雕工外,因为雕的什么都看不清,所以都以釉色表现,定窑是唯一以纹饰来做为表现形式,原因是定窑的釉面非常薄。到了南宋,定窑就出现了模制,提高生产量。
关于定窑的历史文献是非常早的,在历史上定窑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比如谢肇淛(音折)《五杂俎》记: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
宋代烧造白瓷要比烧造青瓷难度要高,白瓷在提纯的这个过程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一千年以前就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要去掉杂质呈现出真正的白。我们看到的定窑的白还是带有牙黄色的白,白瓷的追求我们从隋唐就开始了,从陶瓷史上讲北齐就有白瓷了,但那个白瓷还有青色。
北宋中期定窑突然采用了一种新的工艺,叫覆烧,就是扣过来烧,瓷器一般都是正烧,扣过来烧口上就有一圈痕迹,好处是足部是满釉的,但口是涩圈,涩圈是为了镶口,有镶铜口,有镶金口。镶口当时是个时髦,但后来的人就认为这是一种缺陷,比如在清洗的时候不太容易洗干净,所以到了北宋晚期至南宋这段时间,又改为正烧了。从科技史上讲覆烧还能提高产量,就是可以一个一个扣着,节省体积。涩口从皇宫开始流行,逐渐散布到民间,带来的影响是其它窑口也出现了覆烧,比如景德镇的影青。史书上所记定器有芒不堪用,我们一般指的芒就是芒口,但是大量的史料证明这个解释有一定的问题,我个人还是倾向芒指光芒,到了宋徽宗时期他崇尚青瓷,他就觉得白色刺眼。当白瓷和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是非常致命的。我们现在审美观点是可以相当广泛的,但是在古代没有象现在这么多,审美的取向都比较集中。尤其是宫中,都是皇家去定调子,不管有意无意,当皇帝喜欢一种东西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上,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定窑是底下刻官字最多的瓷器,表明都是官方制造,但都是北宋前期,没有能到宋徽宗时期。比如1969年河北定县有两处塔基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白瓷,其中最高的一件净瓶达61公分,是国宝级的定瓷,这个塔基的年限是宋代的初年,这批文物的出土表明了宋代早期大量的使用白瓷做官方用瓷,前面百多年定窑一直是老大。
定窑不仅仅是白色的,根据不同的颜色,可能有的其它颜色命名有红定,现在叫紫定、墨定,现在叫黑定的、绿定等等,再有是刻花仿磁州窑效果的。苏东坡《咏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这个红定是怎么样的呢,谁也不知道,因为这里有两个字扰乱了人们的视线,一个是花字一个是红字,大部分学者还是统一到这是个红定。
我们知道,钧窑是对红色瓷器的划时代的一个贡献,钧窑以前的所谓红色都是酱色。邵伯温《邵氏见闻录》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仁宗宠遇贵妃,先于六宫。这说明红定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红定的烧造难度非常大,明周密《志雅堂杂钞》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烧,永不复脱。这个肯定是他的一个误解,用这种方法肯定脱落,那为什么要用大蒜汁呢?因为大蒜汁是非常粘稠的,用它粘好瓷器你是掰不开的,但是不能见水。以前我在早市买过的残器,都是用这种办法粘合。
五大名窑这个名称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北宋官窑和哥窑至今未发现窑址但有实物,汝、钧、定窑址都已发现,因此不存争议。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宫廷审美,代表了官方的观点,由于宋徽宗个人的喜好和提倡,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的青瓷,强调内心的感受,是官方的陶瓷美学的写照,他注重的是精神至上。而宋代民间层面的跟官方不同,重纹饰,好艳俗,有很多的直接的文字表达,以纹饰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世俗的感受,主要是因为它的市场所决定的。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5):五彩珍瓷,钧窑,定窑,蚯蚓走泥纹
点击返回 马未都百家讲坛《马未都说陶瓷收藏》视频和笔记 目录
扩展阅读
-
瓷器 白釉 柴窑 哥窑 定窑 汝窑 磁州窑 钧窑 窑口 景德镇 釉色 孔雀石 盖碗 民窑 胎土 釉面 马未都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官窑 五彩 元瓷 青瓷 花盆 宋徽宗 鼎 钧瓷 净瓶 白瓷 缶 挂屏 俑 北京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 涩口 正烧 支烧 烧造 苏东坡 残器 五大名窑 开片 看新 不老 玻璃 雕工 纹饰 酱釉 古玩店 呈色剂 明中期 划花 刻花 涩圈 窑变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金代 覆烧 宋钧 镶铜口 北宋 缠枝莲纹 月白釉 南宋 晚清 民国 龙泉 宣德 璧 出戟 出戟尊 残片 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周密 曹昭 格古要论 宣德鼎彝谱 北宋官窑 窑址 宋瓷 审美观 出窑 北京故宫 笔触 博物馆 缠枝 缠枝莲 钞 出土 瓷花盆 篡 大红 底子 底座 斧 满釉 阁 工匠 古玩 古窑 故宫 故宫博物院 许之衡 黑定 笏 花瓷 戟 世界陶瓷史 酱色 考古 考古学 钧民窑 临汝窑 栌 绿定 芒口 玫瑰 玫瑰紫釉 磨 墨 打磨 南子 匏 盆 瓢 钧红 蚯蚓走泥纹 乳浊釉 色表 勺 笙 史书 史文 榫 塔 钧官窑 陶雅 天蓝 铜量 透明釉 文献 瓮 五代 五杂俎 镶口 谢肇淛 皇宫陈列 饮流斋说瓷 影青 于明 月白 月白釉出戟尊 匝 粘合 志雅堂杂钞 中国陶瓷 朱翊钧 柱 紫釉 俎 钧窑盘 咏定瓷 元钧 不真 墨定 邵氏见闻录 三潭映月 模制 玻璃釉 河南神垕镇窑厂 内库 名窑 红定 定瓷 钧窑窑址 陶瓷 镇窑 万历 明万历 红瓷 规律 卣 明代 脱落 甑 乾隆 尊 龙 冲 镇 毕 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