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钱币的起源及最初的形态

时间:Sep 05人围观

钱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出现并形成某种固定形态的,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十分低下,只能以渔猎或采集为生,获得物很有限,有时甚至填不饱肚子,根本没有什么剩余的;同时为了在严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们只能群居,以团体的力量来抗衡大自然,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的成果,不存在个人私有物品。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不再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物品,便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并且最终形成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杜会大分工,即一些人专门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而另外一些人则专门从事原始的畜牧业生产。这样就开始出现了交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和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各以自己所生产的物品来交换对方的物品,以满足各种的需要。再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有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一些人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纺织。

酿酒、建筑以及交通工具等生产。由此交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这样就必然要求有某种物品为其他物品的等价物,各种物品都以其力参照物进行交换,最初的那种简单的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遂有了新发展。

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某种作为等价物的物品从众多的物品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物品的特殊物品,这样货币就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钱币产生了。

那么最初的钱币的形态是怎样的呢?根据考古工作者及钱币学家的研究,钱币的最初形态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始,由于畜牧业的发展,牲畜成为人们在物品交换中衡量其他物品的参照物,其他物品的交换都以其对某种牲畜的交换比率来进行折算。比如一头猪可以换5把石斧,而7个陶盆可以换一头猪,那么5把石斧与7个陶盆就是等价的,可以互相交换。随着物品交换内容与规模的扩大,人们逐渐感觉以牲畜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很不方便,既不便于携带,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这样人们就开始以一些小型的比较精致的生产工具,如石斧、石刀以及某些装饰品如骨珠、海贝等来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物品交换。这些物品不仅便于携带,计算起来也比较方便。再以后,人们又发觉,一般等价物有几种,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因为要不断地折算几次,才能最终完成交易。

钱币的最初形态-贝币

这样人们就逐步地确定某种在他们看来比较贵重的物品作为单一的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衡量一切物品的价值。由此,钱币最初的形态就比较确定了,其中最主要的为贝币。

贝币最初只是未自南方海边的交换品,它是由海中的贝壳经打磨钻孔而成的,常为乳白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可以用细绳穿起来作装饰品佩戴,很为当时人们所喜欢。它是我国最古的钱币。据专家研究,大致在夏商时期,贝币就己存在,而且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干朝时才“废贝改钱”。即使如此,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贝币还流传了相当一段时问,如在云南地区,贝币甚至一直沿用到清朝初年。

大量的地下出土物为贝币的存在和广泛使用,提供了更有力直接的证据。在位于河南郑州白家庄的一座商代前期墓葬中,考古工作者一次就发现了穿孔的贝602件,数量之多实属罕见。而属于商代后期的河南安阳殷墟,仅据《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记载,在发掘的165座殷商墓中,有83座墓中随葬有或多或少的贝,而在车马坑中出土的贝就有50多件。也许是海贝得之不易,当时它的价值是很高的,比较珍贵。这从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铭文中可以看出,如甲骨文中常有获得贝。赐贝等的记载:商代青铜器铭文中,更是明确记载了商王因臣属有功而赏赐他们贝的记载。此外,从我国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贝在历史上的价值与地位,汉字中凡偏旁有“贝”的,大多与财物有关,如财、货、贷、贫。贪。贿、赂、购、赎、赏、赐。赠、赚、赔、资、费、等等。

除了天然海贝外,当时还存在仿制的骨贝、石贝。考占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郑州“上街文化遗址”与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不少骨制、石制的仿贝。这说明当时真贝已存在,否则无从仿制,同时说明贝币已广泛使用,为人们所公认。为何用骨、石等材料来仿制贝呢?原因是真贝得之不易,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以后,随着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发明,到商代后期,又出现了铜铸的贝币。到西周时期,铜铸贝币已很普遍,不仅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大量的记载,而且这一时期的墓葬中也时有发现,且数量很大。

最初的钱币形态除了贝币外,还有珠玉以及某些贵金属,如金、银、铜等,基本为实物货币。到商代后期及西周时期,一种以青铜铸造的古代农具中的“钱”(或称“镈”,类似现在的铁铲),也曾被用作交换的媒介,即作为一种货币,只是它的应用还不普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