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纸币的出现及演化
时间:Sep 10人围观
纸币是一种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凭证或价值符号,它是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印刷技术的提高而逐步产生、完善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唐代就曾出现过一种名为“飞钱”的。可异地兑换的票券,商人带上它就可免除携带沉甸甸的铜钱的麻烦,并可方便地兑换到铜钱。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是具有了纸币的某些功能。
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北宋初年四川地区的"交子"。当时的四川地区受战争影响较小,商业贸易繁荣,然而当地通行铁钱,重而值小,携带又很不方便,于是一些商人就私下制作了一些信用券,作为兑换铁钱的凭证,当时称为“交子”。起初,交子是自由制作的,官府并未介入,但后因困兑换时常出现纠纷,引起各种矛盾,便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由政府出面办理,而禁止民间制作。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一1306年),又将交子改称为“钱引”、“小钞”等,流通地区有所扩大。
南宋时期,纸币的使用更加广泛,当时称之为关子、会子等,一般民间的大额交易,如买卖田地、住宅、舟车牛马等,大多钱、会参半使用。会子的面额最初为一贯,后又增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几种。其使用年限,最初定为三年,称为“一界”,到期后调换一次,但以后限期多有延长有的每界甚至长达九年,致使其数量大增。除关子、会子外,南宋时期还有公据、盐钞、茶引等可作为货币流通的有价证券。
纸币在宋代已出现并较广泛地使用,这已为专家的研究所证实,但是宋代纸币的实物至今尚未发现。所能见到的只是两块印制纸币的铜版,一为北宋人物仓库图印钞铜版(因其有人物、库屋及大袋包装物图案,故名),长宽分别为171毫米和95毫米;一为南宋行在会子库印钞铜版(“行在”,古代指皇帝巡幸之地,宋代京城在沛梁,即今之开封,而南宋迁都临安,即今之杭州,故称行在),长宽分别为185毫米和124毫米。
金代是我国大规模行用纸币的一个朝代,根据历史文献及专家研究,金代先后发行过七种纸币,分别为:交钞、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元光珍货、天兴宝会。
其中以交钞的发行流通时间最长,自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发行后,一直流通到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而其他六种流通时间较短,从贞祐三年(1215年)到1234年金代灭亡,只有19年时间。尤其是最后几种,流通时间更为短暂,如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印行的天兴宝会,流通不到一年,金代即在次年灭亡,这种纸币也随之停止使用。
交钞印行初期,分大钞。小钞两种,大钞分别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则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并规定以七年为期限,到时以旧换新。初期主要流通干黄河以南地区,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后,逐步扩大流通于黄河以北及辽东等地。到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便取消交钞的七年更换法,改为无限期流通。交钞流通初期,与铜钱并用,币值尚属稳定,但其后期,主要是从取消七年更换法后,币值日益低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以至出现十贯至百贯的大额交钞。到宣宗贞祐初年,更出现二百贯至千贯的巨额交钞,然其价值远不符实,每贯只值钱一文,即只是其票面标值的千分之一。这样,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不得不停发交钞,改用贞祐宝券。初时价尚稳,但很快又陷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得不于贞祐五年发行贞祐通宝,以一贯当贞祐宝券千贯,新旧两种纸币同时流通,但逐步以新币收回旧币。贞裕通宝勉强流通了5年后,也因通货膨胀而让位于兴定宝泉。其后印行的元光重宝、元光珍货、天兴宝会,也均是后一种代替前一种,似很快又为后一种所代替,直至金代灭亡。
与宋代纸币一样,尽管历史文献与专家的研究己证实金代大规模地流通着纸币,但金代纸币的实物却尚来发现,只发现有一些印制纸币的铜版。从这些存世的铜版看,交钞的长宽分别为200毫米和110毫米左右,而以后的各种纸币,长宽均有增加,如存世的三种贞祐宝券的铜版,长度分别为300毫米、355毫米、345毫米,宽度分别为185毫米、245毫米、215毫米,而兴定主泉铜版,长宽也分别为270毫米和178毫米。
如果说宋代及金代是我国古代纸币发展的初朗阶段,那么,代宋及金而起的元代,则是中国古代纸币发展的盛行阶段,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以纸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
当铁木真(即元太祖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后下久,其势力还局限于长城以北及黄河流域时,元朝即开始印行地方性的纸币,如丝数会子、交钞等。后因这种地方性的纸币有诸多局限,如地区限制、定期换发、数额限制等,给使用带来很大不便,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开始印行统一的“中统元宝交钞”,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共九种,每两贯值银一两,每十五贯值黄金一两。以前发行的纸币陆续由“中统钞”收回,停止使用,从而使“中统钞”成为唯一流通全国的货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2年)再次改革币制,印行“至元通行宝钞”,分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共十种;并规定“至元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也就是说“中统钞”贬值五倍,停印“中统钞”,以“至元钞”陆续收回“中统钞”,但不限制其流通,即“至元钞”与“中统钞”同时并行。自此以后,尽管有一些小的变动,如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曾发行以银两计值的“至大银钞”,自一厘至二两共分为十三种,并恢复使用铜钱。但时间很短,铜钱很快就被废止了。“中统钞”与“至元钞”成为元代后期通行的两种主要货币,直至元代灭亡。
也许是盛行的缘故,元代纸币实物陆续有所发现,其中现存最早的元代纸币实物,是1982年发现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一座金代白塔中的“中统元宝交钞壹拾文”。据专家研究,该枚纸币是在1269年前印制的,币长164毫米,宽93毫米,正、背面均盖有红色官印及黑色长条形合同印。其他存世的元代纸币还有“中统钞”壹贯、伍百文、叁百文以及“至元钞”贰贯、壹贯、伍百文、叁百文等多种,其中某些“中统钞”是在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印制的,因其背面盖有“至正印造元宝交钞”的印章。从这些实物看,元代纸币的纸质较厚,柔韧性较好,多系以桑、麻、棉、树皮等制成,颜色为浅灰色,也有略带淡灰或呈灰黑色的,印刷比较精致,一般面值大的票面尺寸也相应大些,反之则相反。除了实物以外,元代纸币的印制铜版也有出土,主要以“至元通行宝钞”铜版为主,且种类较多,有一百文、二百文、伍百文、二贯等多种。
代元而起的明朝,是我国古代使用纸币较多的另一个朝代,且终明一代,只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这种统一性是以前使用纸币的朝代所没有的。“大明通行宝钞”始发干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面额分别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等六种,规定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每四贯合黄金一两。同时又明文规定商民交易,价值百文以上者用钞,白文以下者用铜钱,也就是说以宝钞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以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加发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小钞,以便于民间使用,同时允许铜钱继续使用。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令禁用铜钱,民间交易一律专用宝钞,由此确定了“大明通行宝钞”作为唯一流通货币的地位。
起初,“大明通行宝钞”的币值较为稳定,百姓也乐于使用,但随着其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加之政府只发不收或多发少收,致使流通中的宝钞越积越多,币值越来越低落,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尽管有严令,但人们也多弃宝钞不用,而以金银铜钱进行交易,或以物易物。由此,宝钞制度日益破败,到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宝钞制度终于逐渐被废止,重新以铜钱及银两为流通货币。以后直至明朝灭亡,纸币再没有作为流通货币使用。
明代纸币实物存世的不少,但以一贯的为多,其他面额的很少。这可能与宝钞制度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一贯以下各种面额的纸币在实际流通中意义不大而停止印造有关。从存世的实物看,明代纸币的纸质及印造质量,均比前代有所提高,但票面图案、文字布局与前代纸币基本相同,没有大的区别。在尺寸方面,存世的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后由户部印造的一枚面额一贯的“大明通行宝钞”,长338毫米,宽220毫米,是已知目前我国、也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曾经正式流通的纸币。其他面额的明代纸币,尺寸相应地都小些,如面额叁百文的,长为268毫米,宽为160毫米。不同面额的明代纸币,其票面构图及文字没有大的区别,基本形制是一样的。
清代是我国纸币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是我国纸币由早期形式逐步向与世界纸币形制接轨的现代形式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清初鉴于明代实行宝钞制度所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弊端,长期实行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制度,而不行钞法;只是在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一度印行‘顺治钞贯”,但数量有限,使用也不广泛,且于1661年后停止印造。
其后直到咸丰年间,清朝没有行使过纸币。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因爆发太平大国革命,清政府军费开支巨增,为弥补财政之不足,乃印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以应急需。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面额分别为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共五种。其中一两票长253毫米,宽150毫米;中部顶端为满、汉文“户部官票”四字,其下为面额,左右分别注明编号及年月;中部下端印有“户部奏行官票,凡愿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不贷”等字,四周上部为龙纹;下部为波浪纹,纸张为白色,图案、文字以蓝色印刷。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又称钱钞或钱票。初期印发的面额为二百五十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两千文几种,以后又增印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百千文等几种,票面顶端印有“大清宝钞”四字,其他图案与形制和户部官票相近,其中五十千文票长277毫米,宽145毫米。据说,我们今日常用的“钞票”一词,就是由“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演化而来的。
以上我们将宋代以来我国各朝代印行。使用纸币的有关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这些不同时代的纸币,就形制而言均大间小异,都为竖形,票幅也部较大;大都为铜版手工印刷,少部分为木版印制;一般部特别注明伪造及告发的罚赏办法等。这些都与我们今日所使用的纸币大不相同,是我国纸币发展演变中的早期形式。从清未开始,我国纸币的发展由其早期形式向现代的、与世界纸币发展相一致的方向发展,由此开始了我国纸币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这方面的内容多且复杂,同时也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故我们这里就不再介绍了。扩展阅读
-
龙纹 纸币 铜钱 宋徽宗 交钞 中统元宝 交子 俑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印章 明朝 唐代 元朝 金代 北宋 南宋 顺治 白文 白银 币形 仓 钗 钞 钞票 出土 大间小 大明通行宝钞 大清 大清宝钞 盾 飞钱 辅币 公据 古代纸币 关子 官印 天兴宝会 弘治 户部 户部官票 贞祐通宝 黄金 会子 货币 菊 奁 矛 矛盾 蒙古 面值 明太祖 南子 瓢 票幅 票面图案 钱引 元光重宝 清朝 券 瓤 戎 勺 笙 史文 宋仁宗 塔 通宝 文献 小钞 盐钞 印刷 于明 元世祖 章程 长城 贞祐宝券 至元钞 至元通行宝钞 中统元宝交钞 重宝 胄 主币 元代 清初 汉文 忽必烈 咸丰 五十两 明代 甑 龙 笄 毕 元宝 觯 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