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古钱币专用名词介绍

时间:Sep 16人围观

随着古钱币收藏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古钱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与古钱币相关的一些专用术语与名词逐步得到确认,为广大收藏家与研究者所认同。这些专用术语与名同,有的是某类或某种饯币的、约定俗成的专有名称,有的是古钱币各部分的习惯叫法,有的则是对古钱币评析时用的专门用间。

总之,它们是辨析、鉴赏古钱币所用的一套专门同汇,是古钱币收藏者与研究者交流的工具。了解并牢记这些古钱币专用术语与名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各类古钱币,认识它们在历史上的价值;反之,我们将不知如何来鉴赏古钱币,更无法来认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前面谈中国古钱币的起源及发展情况时,我们已涉及到一些古钱币的专用术语及名词,如布币、刀币、空芮布、平芍布、尖足布、圆钱、半两钱、五铢钱、麟趾金、马蹄金等,因此,下面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前面所未涉及或未详细说明的一些古钱币专用术语与名同。

五分钱:汉初钱名,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铸行,在种类上属于秦汉之交的半两钱。

荚钱:汉初钱名,重三铢,铸有钱文“半两”二字,因其形如榆荚,又称“榆荚”钱。汉孝义帝时逐步停止使用。以后民间将穿孔大而体小轻薄的钱通称力“榆荚钱”。

荚钱

紫绀钱:即赤仄五铢,又称子绀钱,铸行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因其以赤铜为廓而得名。但也有令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可能是因为其一边薄一边厚(因为“仄”也作“侧倾”解)的缘故。另外,“赤仄”并非是以赤铜为廓,而是说假如有人磨取铜屑,廓的颜色就会显得比较新,呈赤色。总之,目前尚无定论

三官钱: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下令严禁郡国铸钱,而由上林三官专管铸钱事宜,将钱币的铸造与发行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此后所铸之钱,即统称为“三官钱”。也有人认力三官钱即是“水衡钱”,因为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曾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并兼管皇室财物及铸钱事宜。

比轮:东晋时钱名。东晋时沿用三国吴国的旧钱,其中大者称之为“比轮”,而小者称之为“四文”。据专家研究,比轮可能即为吴国所铸行的“大泉当千”钱,至于以“比轮”来作钱名,可能是形容该钱之大了。

沈郎钱:东晋时钱名。东晋沿用三国吴国的旧钱,自己本身并未铸钱,但有一个例外。该钱为吴兴人沈充所铸,故称“沈郎钱”,又因其体小轻薄,后人常以其喻榆荚、柳絮。东晋王朝自己未铸钱而沿用孙吴的旧钱。沈充为什么却能够铸钱呢?原来沈充与当时朝廷的重臣王导、五敦兄弟交好,时任王敦属下的参军,可能是凭借王氏兄弟的势力而自铸钱的。

小钱:一般通称面值一文的钱为小钱,又称小平钱;另外,对于一些体小轻薄的劣钱,如荚钱等,也通称为小钱。

大钱:六朝时钱法大坏,各种劣钱充斥市场,故当时将标准的五铢钱称为“大钱”,以示区别;另外,也泛指各种大面值及大型的钱,与‘小钱”相对而言。

沙钱:指轻薄、粗劣的小钱,以后也称为“沙皮子”、“沙板子”等。

法钱:特指按官府所定规格铸造的钱。

润家钱:旧时州县官府以钱赠僚属,而以之代替酒宴,其钱称之为“润家饯”。

子母钱:即大小钱,大钱称为“母钱”,小钱称为“子钱”,亦专指“青蚨钱”。

三雀钱:一种古钱,因其两面分别铸有“五行大布”、“三雀鲫花”、”‘花草图案”,所以称之为“三雀钱”。因北周建德年间曾铸行面文为“丘行大布”的钱,有专家认为其即为“三雀钱”,但目前尚尤定论。

磨边钱:特指外廓边缘被磨去的钱。

样钱:钱币正式开铸前试铸及初铸的钱称样钱。如由中央主管铸钱事宜的部门如户部、工部监制并颁发到各地作为铸造标准的样钱,又称部颁样钱,一般比较精致,有时可直接作为翻铸时作模之用的母钱。

剪边钱:被凿剪去外圈的钱称之为剪边钱,又称剪轮钱或对文。这种现象主要出现于两汉时期,为谋取暴利而将一枚钱凿剪成两枚钱。

鋋环钱:与剪边钱相关连,指被凿剪去内圈的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鋋环钱的总称,泛指那些由一枚钱经剪凿而成的钱。

磨廓钱:指那些边廓被磨去的钱,也主要出现于汉代。当时一些人以磨取五铢钱的边廓来取铜,以获暴利。后人便将被磨去边廓的五铢钱称之为“磨廓五铢”。

女钱:即公式女钱,南朝梁时梁武帝所铸元外廓的五铢钱,大概是因其尤外廓而显纤细质弱,故称之为女钱,含有弱者为女的意思。

男钱:西汉末年王莽所铸布泉,因其轮廓高峻势壮,后人便称之为男钱,可能是取壮者为男之意。

对钱:指大小、厚薄。形制、钱文、材质等完全一样而钱文书体不同的两枚或两枚以上的钱,也称和合钱,在两宋时期广为流行。

正用钱:指那些作为正式通货流通的钱币,又称为正用品,以与其他用途的钱币相区别。

春钱:元代时流行的一种金银铸造的小钱,常常作为妇女的装饰用品,随身佩戴。

鹅眼钱:泛指各种劣钱,取其轻小如鹅眼之意,一般币值极其低下。

恶钱:原指唐代各种私铸劣质钱,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多种,后也泛指各类质劣价廉的钱币。

沙毛钱:指宋代的一种私铸钱,闪其在铜质中掺入沙泥而铸成,故称之为沙毛钱。

夹锡钱:北宋徽宗年间所铸行的一种钱币,是一种在铁质中掺杂锡的铁钱。

鸡眼钱:泛指各类劣质小眼,也是取其轻小如鸡眼之意,也称鸡目钱。

文:古代钱币的基本单位。最初指钱面的文字,大约自南北朝以来,称钱一枚为一文。

贯:原指穿钱之绳,或穿在钱孔中的方型竹木条,以后演化为钱币单位,每一千钱为一贯。

面:特指钱币的正面。

面文:措钱币正面所铸刻的文字。

背:特指钱币的反面,与正面相对,也称之为“幕”(man,与漫相通)。

背文:钱币背面文字、符号及图案的总称,也称之力“幕文”。

穿:指钱身中间的孔,也称之为“好”孔为方者的称方穿、方孔,圆者的则称圆守。圆孔,而穿孔较大者称为“广穿”,较小者则称为“狭穿”。

肉:指穿孔至钱之边缘间的邹分。厚者称为厚肉,薄者称之为薄肉。

内郭:指钱穿孔四周高出部分,又称好郭。内郭较宽音称之为“广郭”,较狭者称之为“狭郭”,内邻为二重的,则称之为“重郭”。

决文:指钱之穿孔(主要为方穿)四角尖出者,也称为“四决”。如穿孔四角均尖出,则称之为“四决文”,或简称“四决”。

粟角:特指钱之穿孔四角尖出处为点状者,这是一种比较特铢的四决文。

四出文:指钱之穿孔四角有文宇并延伸至钱之边缘者,也称为四出、四道等。

外郭:与内郭相对,指钱身周边高出部分,又称之为外缘、边郭、外轮、肉郭等。其中外郭较宽者称为“宽缘”,又称为“宽轮”、“宽边”,较狭者称为“狭缘”,也称为“狭轮”、“狭边”或“细缘”,外郭为二重者则称之力“重轮”,外部呈外高内低状者,称为“额轮”(此种钱多为王莽时期所铸钱),而外郭由内向外斜削、与额轮相反者,称之为“削边”。

光背:指钱背无背文者,也称素背、光幕、素幕等。

合背:特指那些误将两块面范合并而铸成的钱,其两面均为钱面。

合面:特指那些误将两块背范合并而铸成的钱,其两面均为钱背。

直读:指钱文按照上下右左顺序排列,也称之为顺读、对读。

旋读:指钱文依照上右下左次序排列,也称之为环读。

左读:指钱文按左右顺序排列,读时由左向右读。

离郭:指钱文与内郭距离较远者。

接郭:指钱文各字均与内郭相连者。

隔轮:指钱文与外郭距离较远互不相连者。

连轮:指钱文各宇与外郭相连者。

深字:指钱文特别高峻者。

隐起文:指钱文笔划高低粗细不一者。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腐蚀、氧化比较严重。

老生坑:指出土时间比较长久的钱,表面氧化层多已返去,显露传世色泽。

熟坑:指未经埋人地下而流传于后世的古钱。

传世古:专指那些未经埋入地下而传世之古钱的表面颜色,大多呈黑褐色,又称黑漆古。

包浆:泛指各种未经埋人地下而传于后世之古钱的表面颜色,除上述传世古(呈黑褐色)外,还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指由地下出土古钱表面的一层灰白色氧化层,又称之为水银锈、水银沁。

母钱:翻铸钱范时作模用的钱,一般由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刻成的钱之模型直接翻铸而成,有时形制精良的样钱也可作母钱用。

旋边:因刚铸出的钱边缘等有时并不齐整,需用旋车等工具对其进行挫磨加工,这一过程就称之为旋边。

金背:特指明代用经过四次熔炼、质地比较纯净的铜(称四火铜)铸造的铜钱。

火漆:指明代用经过二次熔炼、质地相对纯净的铜(称二火铜)铸造的铜钱。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一些古钱学上的专用术语及名词。这些术语与名同,有的是某种特定古钱的名称,如五分钱、沈郎钱、比轮等;有的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钱,如剪凿钱、恶钱、鹅眼钱等;主要的则是一些适用于鉴赏古钱时通用的术语,如郭、好、肉、直读、旋读、生坑、熟坑、传世古、包浆等,涉及古钱的形状特征、文宇读质及排列顺序、表面色泽等多方面。这些正是我们在鉴赏古钱时需要认真加以注意的。因此,了解、熟悉这些术语与名词,对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古钱币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