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秦半两与汉半两形制特征的鉴别
时间:Sep 20人围观
秦汉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半两钱成为全国第一种普遍使用的钱币。汉武帝时,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了钱币铸造的标准化。
半两钱铸行时间,从战国时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至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长200多年之久。战国秦半两,其特征是直径大,一般在3.1厘米-3.7厘米,亦有小至2.8厘米左右者,钱体厚重,多在5.4克以上,周边不圆,无内外郭,钱文高挺,字体狭长略呈弧形,朴拙而浑厚,豪纵而俊逸,文字大篆气息较浓,“两”字上平画短或无上平画,中间两个人字上部竖笔较长,如,“半”字下平画较短。
秦半两直径较小,一般在2.5厘米-3厘米,重2.5克-3.5克,周边较圆,钱文高挺,但不如战国半两钱文高挺,呈小篆气韵,字体渐方,“两”字上平画及“半”字下平画较长,“两”字中间二人字上部竖笔较短,出现连山式,流口较窄。
西汉半两钱减重现象严重,汉初荚钱直径多在2.4厘米以下,有的更小,而钱文仍有小篆气韵,字体狭长。
吕后铸八铢半两仍仿秦钱,但钱体较大,文字较平夷,周边圆整。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更铸五分钱,钱文“半两”实为半两钱重量的1/5。后铸或盗铸五分钱减重日趋严重,粗劣轻小。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铸四铢半两钱,法重四铢,钱文“半两”,直径2.2厘米-2.8厘米,周边较圆整,字画多纤细,字体方正,有面无内外郭者,有面无周郭者,背平素“半”字下平画、“两”字上平画与其他平画等齐。“两”字中二人字简化为“连山式”或简化为“十”字、“小”字,或省去二人字,篆笔多方折,隶书气韵较浓。
汉代半两钱的种类比较多,荚钱出现最早,质量也最为恶劣,这时期放任天下鼓铸,虽然规定币重不得少于三铢,实则仅重二铢,又小又薄,像似榆荚之小,故名榆荚钱。三铢钱是比较少见的品种。
秦国是战国时期专门使用圜钱的国家。秦铸半两,早于秦统一之时,此已公认。秦钱均做圆形,早期穿孔为圆形,晚期穿孔为方形。秦钱实物有两大类:一是“一两”型钱币圆形圆孔,内外无郭边,钱文旋铸于肉体之上,有“铢重一两·十二”(或十三、十四),这类钱传世很少,价格颇高。二是“半两”型钱币,钱文有“半两”、“两甾”,均为圆形方孔,它的使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战国半两、秦朝半两、西汉半两,从形制上看,文字的书写、钱币的大小、重量等有明显的时代差异,为我们鉴别“半两”钱的时代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