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钱币 > 钱币

古代钱币作伪的鉴别

时间:Sep 15人围观

古钱作伪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在鉴别其真伪时应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进行鉴别。

1.钱体文字作伪的鉴别

战国时秦半两,其特征是直径大,一般在3.1厘米-3.7厘米,亦有小至2.8厘米左右者,周边不圆,无内外郭,钱文高挺,字体狭长略呈弧形,朴拙而浑厚、豪纵而俊逸,文字大篆气息较浓。秦朝半两,直径较小,一般在2.5厘米-3厘米,重2.5克-3.5克,周边较圆,钱文不如战国半两钱高挺,呈小篆气韵,字体渐方。西汉半两钱文仍不失小篆气韵,字体狭长。

东汉五铢钱,承袭西汉五铢钱制,钱文端正,“五”字交笔弯曲(如),“朱”首圆折,“金”首硕大呈三角形(如)。唐初沿用隋五铢和古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五铢钱制,改为通宝制,唐高祖武德四年更铸“开元通宝”钱,其钱文为欧阳询书,为隶篆合体。北宋铸币遗存甚多,钱文书体有篆、隶、真行、草,不少钱文为当代名人所书,如“元丰通宝”传为苏轼所书;“元祐通宝”为司马光所书;“崇宁通宝”俗称“铁划银钩”的瘦金体,为宋徽宗御笔。鉴定钱文真伪主要看其文字的时代特征,如果是先秦钱币却具有小篆气息的钱文,显然属于伪品,诸如周之环钱、明化、化等绝不会有秦时的小篆体钱文出现。

2.古钱锈色作伪的鉴别

古钱有传世及出土品两种。出土品因长期埋在土中,氧化而形成绿锈、蓝锈、亦有诸色相间者,黑色及灰色锈亦常见,时间愈长,其锈色愈厚,真品锈色坚实而“入骨”,假锈则浮漂而松软,易脱落,真品锈中常呈点点闪光的水银色,俗称“水银古”。

3.铜质的鉴别

自商周金属货币的出现至清末,中国货币均以铜为主要原料。由于铜的合金成分不同,含量比例各异,因之出现紫铜、青铜、白铜、黄铜等品种。紫铜含铜量最高,青铜系铜与铅、锡合金,黄铜系铜与锌合金,白铜系铜与镍合金。先秦钱币多属铜、锡合金铸造,质地坚硬;秦汉多以青铜为主,亦有含铜量较高的紫铜钱;隋唐时期除青铜钱外,出现白铜钱,黄铜钱出现于宋元以后,明清为黄铜钱的鼎盛时期。关于铜质的鉴别亦不能绝对化,对于出现的个别情况,还需持审慎态度。

4.声音的鉴别

中国古钱传世很久,尤其出土钱币,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铸造时的火气已经消失,内部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击打时声音疲闷而短促,绝无传音,而新铸之钱币则音清脆响亮。挖补、镶嵌的伪品,由拼合而成,击打时会出现破碎声,无纯正的金属声音。

5.气味的鉴别

古钱币发出泥土的香味,而伪锈多用松香、胶水、油漆等拌颜料涂抹,必有异味,若用水煮加热,其异味更浓,易于鉴别。

6.古钱作伪的方法

古钱作伪早已有之,特别自明清以来,钱商为牟取暴利而作伪者甚众。了解古钱作伪的方法,掌握作伪钱币的特征,对于提高鉴别古钱真伪的能力非常重要。

翻砂法复制作伪:多以品相较好的真品作模型进行翻砂。用此法铸出的伪品,除其直径较真品略小外,钱文神韵及形制等均无明显差异,只有从锈色、铜质上进行判断。惟空首布伪品有较为明显特征,伪品多因技术原因而厚重,文字粗浑而无神。

挖补法作伪:此法是将通常见品的钱文全部或部分磨平或挖掉,再将其他钱币的钱文取来粘补成为稀有珍品。用挖补法做成的伪品最易骗人,需要仔细观察辨认其钱文神韵及有无挖磨痕迹。

改刻法作伪:选出常见的厚重钱币,将原有的钱文磨去,比照稀有珍贵古钱的文字刻制,以充珍品。用此法作伪者甚多,由于改刻和铸造的效果不同,仔细观察,则真伪易辨。

拼合作伪法:作伪者常以此法伪造合背钱,即将两枚钱文相同的古钱磨成平背,粘合起来并取真锈掩盖交接处以充真品。或以年代相近的年号钱,用此法伪造不同钱文的奇品。

另外,还有锤压法、腐蚀法、镶嵌法等用来作伪,由于作伪的技术和工具的不同,有的晰然可辨,有的则逼真难识。所以对稀有珍品,尤应审慎观察,免致受骗。

总之,古钱的鉴别,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欲具备鉴别古钱币的能力,就要学习和了解有关钱币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古代钱币各个时期货币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古钱币做出正确的鉴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