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铜器 > 青铜器
战国铜镜特征的鉴别
时间:Sep 24人围观
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水平的提高,手工业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铜镜制造工艺以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巧细致的形态,达到了当时青铜铸造艺术的高峰,战国铜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铜镜的形制,有圆形、方形,以圆形为最多见,镜面平直,直径多在10厘米以上。背面有钮和钮座,钮座外多有纹饰。镜钮较小,有弓形、半环形、粒状、十字形、弦纹等,以弦纹钮(弦纹1-4条)为最多。镜的边缘有的平直,有的上卷。
战国时期铜镜的主题纹饰丰富多彩,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图像等。几何图纹主要有山字纹、云雷纹、菱形纹、弦纹、连弧纹等。整个战国时期,以山字纹饰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山字纹镜,类似山字,山字之间通常配以花瓣纹、叶纹、绳纹,其中以四山镜最为常见。有的四山镜,山字间无花纹;有的从钮座的四角伸出连贯式的花瓣;还有的四山镜,山字间除了花瓣外又添加圆形花蕊纹,四瓣之花朵,长叶纹。三山字镜的“山”字之间各饰以兽纹;五山镜和六山镜一般都作环绕式布置,“山”字之间亦填以叶形纹。各种类型的山字镜,主要流行于战国早中期,但战国晚期仍有发现。
战国金银错虺龙纹铜镜 现已流失海外
菱纹镜,又称方连纹镜,以羽状纹为地,主纹为凹面宽带组成的菱形纹。此类镜,绝大多数为圆形,极少数为方形。常见的有两种纹样:一种是折叠式对称的菱纹,将镜面分成9个菱形小区,与中心菱形之四边相邻接的四区,各有一圆形花蕊之四瓣花朵;另一种是菱形镜在钮座四角各伸出连贯式的花瓣两片,四菱格内各有一四瓣花朵。菱纹镜的出现晚于四山镜,属于战国中期,常见于湖南、安徽、湖北等楚文化地区,在四川、陕西也偶有发现。
饕餮纹镜,有圆形、方形,镜背的纹饰是用凸起的线条勾勒出双目、粗眉、大鼻梁的兽面纹两组,以钮为中心,上下对称。方饕餮纹镜甚少,为传世珍品。
蟠螭纹镜,也是战国时期出土数量较多的镜类。所谓蟠螭纹,大多是指盘曲的龙、蛇、怪兽图案,也包括盘曲的凤鸟、怪禽等。蟠螭纹镜用细雷纹作地纹,主纹蟠螭有的互相缠绕,连绵不断,有的在各个蟠螭之间有变形蝉纹或叶纹相间,还有蟠螭纹作菱形折叠。
这种镜子出于战国中期,流行于战国晚期及西汉初年,但汉初的蟠螭纹镜,地纹变得较粗拙,主纹多由双线或三线构成,并出现了铭文,具有新的特征。
植物纹饰有花瓣、花朵枝叶等。在战国早中期流行的花叶镜中,四叶、花瓣、花朵都作为主题花纹施于镜背,纹饰分为两层,地纹多为羽状纹,间或用云纹等。四山镜、菱纹镜等类,常在地纹上添加花叶纹来衬托主题纹饰。
绝大多数战国铜镜的花纹,是在铸造时一并铸成的,但也有少数铜镜的纹饰是用彩绘、镶嵌玉石、错嵌金银等方法做成的。所谓彩绘是在素面镜背上用彩色描绘出各种纹饰,有的是用红、白、绿等油彩绘出龙形和几何形等图案,有的是用彩漆绘图纹。
透雕镜,又称加层透纹镜,即镜面是一较薄的白铜片,镜背是透雕(即镂空)图案的青铜片,两片分别铸造,再合贯为一镜。
金银错镜,是一种将金丝、银丝嵌入铜镜背面作纹饰的镜子,制作精细,金银色泽光亮,形成的图案亦光彩熠熠。这种工艺在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已施于青铜容器上,战国中期则广为流行,如洛阳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镜,就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此外,有多钮镜类,此类镜多圆形,镜背有3-4个钮,纹饰为几何图纹,大多较厚。
战国铜镜的纹饰配置,有用同一类花纹作单层稠密布置,如战国早期的云地纹镜、羽状地纹镜等,一种是由地纹映衬主题纹的两层布置,如细条地纹上加粗线条与主纹相映成趣,整个图案完美和谐。铜器上地纹与主纹相结合的纹饰,在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已经出现,战国中期十分盛行,成为战国铜镜的主要特点。还有一种是用三层花纹作重叠布置,如战国晚期的云雷地蟠螭纹连弧纹镜,以云雷纹作地纹,其上配蟠螭纹,蟠螭纹上又饰以凹面宽带连弧纹,形成波澜起伏的三层花纹,繁缛豪华,精致美观。
综观战国铜镜纹饰布局,最常见的为对称式、双圈式、环绕式。
对称式构图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中心,上下左右对称;双圈式与环绕式是将主题花纹环绕着圆圈,按同一方向连续排列,这些方式都是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