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铜器 > 青铜器

西周堇临簋档案

时间:Mar 12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西周堇临簋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簋,兽面纹,漩涡纹,涡纹,夔龙,夔,龙纹,尊,尊彝,彝,圆雕,内府,府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西周堇临簋

藏品名称:西周堇临簋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青铜器

藏品年代:西周

材质:青铜

功能:簋

款识:无

尺寸:高16.7厘米,宽33.5厘米,口径21厘米,重3.66kg

西周堇临簋档案

器圆形,侈口,大腹,双耳,圈足。双耳上饰兽头,耳身饰鸟头,长珥上雕鸟尾及足,腹前后各饰一大兽面纹,口及圈足各有一带漩涡纹,间以变体夔龙纹,中间有一凸雕兽面纹。

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

堇临作父乙宝尊彝

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

堇临簋腹部兽面纹简洁洗练,簋耳却十分复杂,生动的圆雕极为罕见。此簋原为清代内府藏器,曾藏颐和园。

西周堇临簋铭文拓片

图片内容:西周堇临簋铭文拓片

扩展阅读:

簋:簋(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0025』”。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0025』。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兽面纹: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漩涡纹:漩涡纹是以旋转的漩涡为基本主题的纹样,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中经常使用漩涡纹。它来源于黄河中上游的原始部落,人们在黄河两岸的渔猎生活中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湍急的黄河之水形成的漩涡给人们以创作灵感,从而绘制出了漩涡纹。

涡纹: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夔龙: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龙纹: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尊:1.盛酒器。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2.陶瓷器品种之一。一般指形体高大的大口器。但有时人们也称一些明显为瓶或罐的器物为尊,一是其用来盛酒,而尊的本意就是盛酒器;二是以尊称谓更显文雅。

尊彝:金文中,尊是双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铜器中祭祀礼器的共名。

彝:彝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盛行于商代时期。

圆雕: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内府:《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府:“府”的名称有官署与政区设置之分,政区的府冠有地名。“府”作为一级政区的设置始见于唐代,与州、郡同级,不过因提高其地位而改称;宋代承袭唐制,除京城和陪都称“府”外,凡要冲之地及皇帝即位前潜邸所在的州也均升为府;元代的府有隶属于省和路的不同设置;明、清之时府均属于省,下辖州县,为省与州县之间的一级政区。

上述就是关于西周堇临簋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