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杂项收藏 > 漆器 > 漆器

明中期剔彩宝相花圆盒档案

时间:Jun 15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剔彩宝相花圆盒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剔彩,宝相花,花卉,开光,缠枝,灵芝,刻工,黄成,《髹饰录》,复色雕漆,雕漆,剔犀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明中期剔彩宝相花圆盒

藏品名称:明中期剔彩宝相花圆盒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漆器

藏品年代:明中期

材质:木

功能:盒

款识:无

尺寸:通高16厘米,口径27.8厘米,足径22厘米。

明中期剔彩宝相花圆盒档案

盒圆形,红漆平盖。盖面中心雕盛开的莲花一朵,周边环绕花卉。盖立壁与盒身均饰6个如意头形开光,内刻宝相花,开光间以缠枝灵芝纹相隔。花纹间露黄色地,无锦纹。此盒刻工娴熟,打磨圆润。

此盒表面为红漆,从刀口断面可见红、黄、绿3种色漆重叠使用3次,共为9层,工艺上与黄成所著《髹饰录》中记载的“复色雕漆”中所示特征基本相近:花纹间露黄漆地未刻锦纹;髹饰方法如同剔犀,色漆间错有绿漆层;表面纹饰基本上呈红色(仅细部枝叶分层截色而成,与表面“纯系一色”而“不露异色”的特征略有出入)。

剔彩宝相花圆盒盖面

图片内容:剔彩宝相花圆盒盖面

扩展阅读:

剔彩:雕漆品种之一,亦称雕彩漆。其技法是用多种色漆分层涂于器物表面,雕刻时分层取色,其花纹五色斑斓。

宝相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花卉: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开光: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缠枝: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灵芝: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刻工: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

黄成:黄成,号大成,安徽新安平沙人,是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一位名漆工,“称一时名匠,复精明古今之法”。他总结了自尧舜以来到明代的漆器制作工艺及经验,写成了漆工专著《髹饰录》。

《髹饰录》: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复色雕漆:髹漆工艺技法之一。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复色雕漆,有朱面,有黑面,其多黄地子,而镂锦者少矣。”“髹法同剔犀,而错绿色为异,雕法同剔彩,而不露色为异也。”王世襄先生解释:“复色雕漆是用几种色漆一层一层,周而复始地漆上去的,所不同者,其中有绿漆层。”

雕漆: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剔犀:雕漆品种之一。其工艺是用二色或三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至一定厚度,再雕刻花纹,刀刻花纹的侧面露出不同色漆的纹理。此种工艺的纹饰多为如意云纹或蔓草纹。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

上述就是关于明中期剔彩宝相花圆盒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