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瓷器 > 窑口 > 泉州窑 > 泉州窑

泉州窑的历史,泉州窑瓷器特点,泉州窑瓷器器形特征

时间:Nov 22人围观

泉州窑为福建省宋代重要瓷窑之一,窑址主要分布在泉州东门外碗窑村及晋江县西门外磁灶村,碗窑村窑为宋元时期,磁灶窑烧瓷历史从宋到清,历时较久。泉州为我国古代重要港口所在地,泉州窑的兴起和发展与泉州港有密切关系。

泉州碗窑村窑遗址面积大,地下堆积丰富,以青白瓷为主,瓷胎洁白,以碗类出土最多三些名碗窑村是因产碗而得名。除各类碗之外,还有盘、洗、盒、壶、瓶等器,碗窑村产品的风格、器皿:品类以及装饰纹样等与晋江地区德化、安溪、南安等窑都有相似之处。碗窑村烧制的菊瓣式印花盒;浮雕莲瓣纹带盖碗、印花洗以及折沿刻花大盘等器物,在德化、安溪和南安等窑都可见到:碗窑村出土的刻花水波纹壶,壶身凸起6条直线,把壶身分为六等分,每一格之内刻以水波纹,这类壶也见之于广东省潮州窑。在同一个时期之内,不同瓷窑烧制的瓷器,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和时代风格。

晋江县磁灶村一带,瓷窑遗址比较集中,烧瓷品种比较丰富的有土尾庵、蜘蛛山和童子山。

土尾庵及蜘蛛山两处窑址相距较近,产品基本相同,童子山窑产品比较单一,以烧各式彩绘盆为主,风格与前两窑不同,而且盆的口径一般都比较大,土尾庵及蜘蛛山两窑产品就器物说是比较齐全的,但体积较小,与童子山窑有明显区别。

磁灶村既生产高温釉粗瓷,也生产低温釉陶器,而且这类低温釉陶的产量比较大,遗物标本在窑址里几乎俯拾即是。

泉州窑绿釉青瓷

磁灶村烧制的高温釉粗瓷可分青釉和黑釉两类,但青和黑的釉色都不纯正,青釉多呈青褐色,黑釉呈黑褐或黑酱色。属于青釉的有薄胎各式小壶、小罐和不同形式的小碗,壶多光素无纹,因为壶体较小,流及柄也均纤细与壶身相适应,有于小碗内饰以刻花和印花花朵纹的,但为数不多。黑釉器物有壶、瓶和碗,壶以适应东南亚国家需要的“军持”壶为多,口均外折而向下,颈中部细,上下稍广,腹呈扁圆形,腹上部斜出一个上小下稍大的直形流;此类军持在窑址遗留不少,有黑釉的,较多的是低温绿釉和酱釉,也有素烧陶坯,腹上部饰以模印龙纹,下部为模印菊瓣式直条纹,腹中部有明显印模时留下的粘合痕,极易看出模制痕迹;黑釉军持饰以龙纹的较多,窑址里极易采集到。黑釉器物有采用剔花装饰的,施釉以后,用刀具剔刻纹饰,剔去的纹饰部位均露出器胎,这类黑釉剔花装饰是模仿剔黑漆器的工艺特点制作的,这类黑釉剔花装饰都具有剔黑漆器的效果。南宋时期瓷器仿剔黑漆器工艺的除磁灶窑外,还有吉州窑。低温和陶以绿釉较多,窑址出土有军持、瓶、盒、罐、盘、碟、炉等器。确在瓶颈两侧饰以模印兽面纹,这种装饰也见之于青白瓷瓶的颈部;盒多为扁式,有大小之分,盒边均为菊瓣形,盖面多饰以耳花,有折枝花卉者,较多的为飞凤纹;盘均浅形,折沿者稍多,盘心印飞凤花卉,也有葵瓣口者,印花纹饰题材与折沿者相同;炉有饰以莲瓣纹者,但为数不多。

童子山窑遗物以盆独多,盆口径有大小,口缘均有支烧痕,有直口及折沿两种,盆的里边及内底有褐彩纹饰或诗句及吉语,釉色以青黄居多,彩则多为铁褐色。纹饰题材较简单,内底绘折枝花及钱纹者稍多,折枝花多绘大花一朵,衬以几片叶,主题突出,绘钱纹者有两种布局:一种绘连环钱纹,一种只绘一组钱纹,中心绘花卉一朵,四面各有一叶,具有图案效果;边饰以卷枝纹及水草纹较多,也有绘鱼纹的,鱼身瘦长,与磁州、吉州窑鱼纹不同,具有海鱼特征。盆里书写文字的出土不多,有于四组连环钱纹的中心写“福海寿山”四字吉语,南宋瓷器书此四字吉语的还有建窑兔毫盏,在盏里用金彩双线勾梅花形内写此四字;泉州市也出土有南宋建窑兔毫盏书此四字的残器;童子山窑还出土有3件用褐彩书写诗句的盆:一件书“七十有口香,年来口富贵,山河无寸口,天地是何口”五言诗四句,惜有四字书写不清,盘底书“杨宅元年拾记师口”九字,惜只书元年拾月,而漏书具体年号,但从文义推测,应是入元以后,南宋遗民所书,不书年号也是有意的,杨宅应为杨氏死后家人定烧此盆供阴宅使用,最后一字为工匠画押;一件书“三月当濂禁火神,满头风口踏青人,桃花也笑风尘客中,不插一枝空过春”;另一件字体模糊,只辨认出“出入潮客……四海……”六字。

磁灶窑产品多属外销,福建地区极少出土该窑器物,而在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则出土过童子山、蜘蛛山及土尾庵窑完整的陶瓷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