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书法

古印鉴伪作名人字画的鉴别

时间:Sep 12人围观

印鉴,是书画作者取信于人之证物,用以确属自己的创作。印鉴的使用,大约始于唐代。据记载,唐代张彦远的家祖曾刻“河东张氏”印,钤在书画作品上,以此被视为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用印之滥觞。书画家自己用印,是在宋代赵希鹄《洞天新录》中提到,郭熙画于角上有“熙”字印。《早春图》左边中部钤有“王子年郭熙画”印,以及常见米芾钤“米芾”、“芾印”于尺牍上,苏东坡也以“眉阳苏轼”印用在书画上。然而这只是极少数人,就书画家署款也只是写在不显眼的石隙中,在宋代绝大多数书画家是不署款,不用印的。

到了元代,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石之类)刻印,钤于书画,效果极佳,镌刻又十分方便。此时,正值文人画之昌盛时期,随之广泛而普及,研究印学也蔚然成风。明、清时每画必有印,无印感到画面不完整,使得绘画与诗、书、印融为一体。此间,一些收藏家、鉴赏家更滥于用印,凡经他们过目或收藏的名画,便随心所欲钤印,往往一件作品上钤达几十方、几百方印,如元钱选《浮玉山居图》流传至清末,所钤收藏、鉴赏印已达260方,真可谓洋洋大观。从对书画鉴定角度来看,这些繁杂多乱的印记,大致可分为作者印、收藏鉴赏印、宫廷印以及象形印四大类。

作者印包括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印。还有书画家将自己的起居、藏书、藏画起号为斋、轩、庐、楼、室、亭、居、舍、庵、园林、别墅等治为印,称为馆堂室名印,如明中期陶浚“泼黑山房”印,清早期高岱“旷庵”印,清中期黄丕烈“求古居”印等。书画家将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情治为印,称为记事印,如清中期李“辞官卖画”印。

书画家将自己仕途进爵刻成印,称为官宦仕途印,如清早期唐岱“御赐画状元”印,清中期李宗翰“吴兴太守”印,郑燮“十年县令”印等。书画家出身仕宦,历史人物之家,英雄名门、忠良后裔或书香门第治为印,称门第印,如明沐璘“黔宁王世家”印,明杜琼“旌节名门”印等。另外还有里居印、吉语印、诗文印、典故印、纪年印等,都属于作者印,与作者有密切关系。

鉴赏印和收藏印,往往在名书画上钤有真赏、玄赏(物外玄赏)、心赏、欣赏、清赏、玩赏、珍藏、鉴藏、袖藏、考藏、家藏印,子孙永宝、子子孙孙永宝印等。

宫廷印,即皇宫御用,例如宋徽宗宣和七年玺印:“双龙”、“宣和”、“大观”、“宣歙”“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宜子孙”印等。

另有八玺、十三玺印。宫廷治印数量也十分惊人,乾隆用印170余方。

最后一类是象形印,即图案印,也称肖形印。即刻成图案或人物、动物、飞禽、花奔等图案,如作者的生肖、吉祥物治印。此类印在篆刻中有其特殊魅力,它以质朴、简约的艺术特点,沿袭至今。

鉴赏印

书画中用印,特别是作者姓名印,依然保留了“以示郑重”、防他人伪造的用意,因此在书画鉴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对印章鉴定的办法,应以真的印章为范本,从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进行分析,细心核对,凡与范本完全相同者,就是真品,否则就是伪品。印章篆刻的艺术水平、印文内容以及钤于书画中的位置是否得当,均为鉴定中的重要因素和依据。一般说印章与画的水平应保持一致性,画精印章同样精。署款一般为作者名款,引首印、压角印,其位置和印章大小,无不显示画面章法之高明,并与画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但是印章的使用远比作者的寿命长久,可代代流传,长期保存。所以印章真,不等于书画真,印章在某些情况下,会起到副作用。因历来鉴赏家水平高低有别,或粗心失误,以假当真,甚至有意为作品“涂脂抹粉”,人云亦云的鉴定者也大有人在。经验告诉我们:鉴定书画作品,不能单以印为依据,历代书画家一生中用过很多印,根本无法找全他的真正范本,也就无法依赖于印章。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所制假印章,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因此,掌握好对印章的识别,对鉴定书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清末画家任伯年的书画。

任伯年(1840-1896年),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擅长画花鸟、肖像、人物和山水,尤以花鸟画人物画称雄画坛。他的绘画,笔墨生动,色调明快,构图新颖,是海派画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在书画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因而在近代画坛上声誉赫然。正因为如此,早在任伯年在世时,即有伪造任氏画的,致使传于今的任伯年书画真赝杂糅,给收藏与研究任伯年书画者带来很大困难。如要鉴别其真伪,那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任伯年书画的笔法、墨色、题款、印章的特征,综合地进行分析,尚能得出正确的评价。

任伯年的款,有其明显的个人特点。《清朝野史大观》说任伯年“书法亦参画意,奇警常”。以书法笔法作画,自元代始历朝皆有之。任伯年题名款与元人不同,他一般不用平头款,而用抬头款,即题款的头一行与第二行相比,高书一字或数字,用楷书题跋极少。

书画中他人的题跋也是鉴定的佐证之一,有的作品未落作者本款或钤印,如传世画《任淞云像》,就是依据胡远的题跋定为任伯年的真迹。任伯年的印章,约48方,其中大部分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刻法不同的印章。这种变化,表现为他一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印章可以被后人补盖,从而造成印章与作品风格错位现象,即画伪印真的赝品,如不了解画家风格,单靠印章必然受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