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书法
清刘墉行书论书轴档案
时间:Dec 01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刘墉行书论书轴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刘墉,琵琶,苏轼,杜甫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清刘墉行书论书轴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法书
藏品年代:清
材质:纸本
功能:书轴
款识:多款
尺寸:纵93厘米,横35厘米
清刘墉行书论书轴档案:
款署“石庵”,钤“石庵”白文印、“刘墉印信”朱文印。
释文:
张长史书颓然天放,真天下奇书,非世间隔帘听琵琶之比也。少陵云草书非古空雄壮,与东坡意同。石庵。
本幅为刘墉评论书法之语,其中引用了苏轼《东坡书说》的内容和杜甫《李潮八分小篆书歌》之诗句。在刘墉的传世作品中“节书”与“节临”苏轼诗文的题材较多,此为其一。其书法特点表现为用墨沉着稳重,笔厚貌丰,骨力内藏,且粗细线条互为映衬,错落有致,较明显地体现出苏轼的书风。
扩展阅读:
刘墉:刘墉(1720—1804年,又作1719—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安。《清史稿》有传。工书法,初学赵孟頫、后法魏晋,乃自成家。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云:“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康有为认为刘墉书法“力厚思沈,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刘墉与翁方纲、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大家”。
琵琶:也称“批把”,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唐朝时有龟兹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多为半梨形,曲项,以拨子弹拨演奏。
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朝诗人,有“诗圣”之名。其诗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三吏》、《三别》、《秋兴》、《春望》等诗篇广为传颂。
上述就是关于清刘墉行书论书轴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