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器 > 陶器
唐三彩骑马狩猎俑档案
时间:Jan 08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唐三彩骑马狩猎俑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幞头,苏轼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唐三彩骑马狩猎俑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唐
材质:瓷
功能:俑
款识:无
尺寸:高43厘米
唐三彩骑马狩猎俑档案:
马身直立,微向前倾,作欲发之势。骑马者高鼻深目,络腮胡,八字须,头罩黑色幞头,身着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持缰,凝视前方,身后蹲坐一犬。苏轼《江城子》描述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胡服骑射,左手牵黄狗,右臂架苍鹰,这一形象广泛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唐代狩猎俑生动地体现了北方民族狩猎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其所塑造的狩猎犬中有的甚至是西域等地进献的礼品,表现了大唐帝国与外邦的友好往来。
扩展阅读:
幞头: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上述就是关于唐三彩骑马狩猎俑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