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器 > 陶器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档案

时间:Apr 23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彩陶,几何纹,双系,马家窑文化,漩涡纹,涡纹,黄河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藏品名称: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陶瓷

藏品年代:新石器时代

材质:彩陶

功能:双系壶

款识:无

尺寸:高37.7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4厘米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档案

壶唇口,直颈,口部置两个对称乳钉装饰,溜肩,鼓腹,腹中部对称置双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红、黑两种色彩描绘纹饰,里口用黑彩描绘弧形纹;颈部以黑彩描绘连弧纹两周;肩、腹部主题纹饰用红、黑两彩描绘漩涡纹四组,漩涡纹内为菱形几何纹;肩部粗弦线及漩涡连线,边缘饰细密的锯齿纹。胎质细腻,表面打磨光滑。据科学测试,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彩陶出现于6000多年前,是在烧造红陶的基础上,在黄河流域自东向西发展起来的。此件彩陶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彩陶的特点是用红彩和黑彩两色相间的锯齿纹为骨架构成各种图案,细部再装饰几何纹、网格纹等,装饰花纹比马家窑类型彩陶复杂,所绘图案面积较广,从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

新石器时代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底部

图片内容:新石器时代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底部

扩展阅读:

彩陶: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以赭、红、黑、白等色绘饰的手制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成就卓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几何纹: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双系: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最初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进一步发展,过去亦有人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钵、瓮、盆、双耳罐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与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或交错盘旋,或来往反复,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回味无穷。

漩涡纹:漩涡纹是以旋转的漩涡为基本主题的纹样,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中经常使用漩涡纹。它来源于黄河中上游的原始部落,人们在黄河两岸的渔猎生活中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湍急的黄河之水形成的漩涡给人们以创作灵感,从而绘制出了漩涡纹。

涡纹: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黄河: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东省北部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上述就是关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漩涡菱形几何纹双系壶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