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陶器 > 釉陶 > 釉陶
釉陶的定义,存在时间,器形特征,烧制工艺
时间:Oct 16人围观
釉陶是铅釉陶的简称。釉陶指在陶器表面施有一层低温釉的陶器。这种陶器最早于西汉时出现在我国关中地区。自汉宣帝以后,得到较大的发展。
铅釉陶是在釉中加入助熔剂——铅而形成的。釉料中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燃剂,以铜和铁为其主要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加铅,使釉的熔点降低到700℃左右,还使釉面的亮度增加,平整光滑,铜、铁着色剂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黄、褐等色,其中以绿釉为最多。
汉代釉陶的分布非常广泛,北起长城,南达湖南、江西,西至甘肃;东抵山东地面均有发现。器物除少量的壶、罐等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外,主要为陶俑、井灶、楼阁、动物等殉葬器物。这可能是因为铅釉陶的烧成温度不高,胎体不够坚固,一些制品不能适应实用有关。
釉陶,因开始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区,故又称“北方釉陶”。西汉中期开始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遍及黄河流域全境,东汉时发展到长江流域。
棕黄色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陶出现较晚,但东汉时非常流行。南方各地的硬陶上有时有一层薄釉,或黄或绿,颜色都很浅,烧成温度甚高。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有一种附有双耳的陶瓶,胎壁呈紫褐色,甚坚硬,颈部和肩部施较厚的绿色釉,也属青釉。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它为后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明清景德镇五彩缤纷的釉上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汉代的釉陶虽然主要施用于随葬器物,但它也是我国烧制琉璃的先导,在我国建筑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