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玉器 > 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档案

时间:May 23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玉璧,良渚文化,沁斑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

藏品名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玉石器

藏品年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材质:玉

功能:璧

款识:无

尺寸:外径22.1厘米,内径4.2厘米,厚1厘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档案

青绿色玉质,玉料斑驳,表面有大量的黄褐色沁斑。玉璧扁平,厚薄不匀,外壁有旋磨痕,也非正圆。器表光素无纹,两面均有多道线切割痕,内孔壁两面对钻,并有台阶痕。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着上天,为十分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以后玉璧也被视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

扩展阅读:

玉璧: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用作礼天或以之显示身份。祭祀时作为祭天、祭星的祭器,稍小的玉璧可作为佩饰,还可放在墓中作辟邪和防尸腐用。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型比较简单。到春秋战国时,玉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面纹等雕饰。汉代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更加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璧不多见,在明、清时则又兴盛起来,并出现大量仿古制品,也有用琉璃制者。

良渚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沁斑: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上述就是关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

扩展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