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织绣 > 织绣
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档案
时间:Mar 09人围观
本文是关于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的藏品赏析和鉴宝档案,包括和藏品相关的缉线,缉线绣,天马皮,大襟,鎏金,錾花,退晕,平金,平针,缠针,套针,打籽,钉线,宗彝等扩展内容,还包括藏品的高清图片,工艺,材质,来源,尺寸和详细介绍。
藏品名称: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
所在藏馆:北京故宫
估价价格:馆藏文物,暂无估价。
文物来源:清宫旧藏。
文物类别:织绣
藏品年代:清雍正
材质:袍内镶天马皮,领及袖口镶紫貂皮
功能:龙袍
款识:无
尺寸:身长140厘米,两袖通长197厘米,袖口宽15.50厘米,下摆宽129厘米,前后开裾长40厘米,左右开裾长22厘米
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档案:
此为清雍正皇帝吉服之一,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袍内镶天马皮,领及袖口镶紫貂皮。缀铜鎏金錾花扣四枚。龙袍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明黄色缎地上,运用缉线、平金、平针、缠针、套针、打籽、钉线、正戗等针法,彩绣云金龙及日、月、星辰、黼、黻、华虫、宗彝七章纹样。缉绣工整细致,纹样生动,构图严谨,色彩谐调。从所饰寿字及章彩的布局可看出,应为清雍正帝晚期御用之物。
图片内容: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后式
扩展阅读:
缉线:刺绣的技法之一。以龙抱柱线(即在一根强捻的合股线上再缠绕一根强捻的合股线,这种绣线称为“龙抱柱线”)为绣线,再另用一种线把龙抱柱线平钉在底衬之上,或勾边,或绣花,这种刺绣方法即缉线绣。
缉线绣:一种刺绣针法。此种针法多出于北京及沈阳地区,其特点是只用硬的包梗线圈钉出花纹的轮廓线,而不用丝线绣出花纹内部。
天马皮:清代将兔皮称为天马皮。
大襟: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开于衣服的右侧。
鎏金: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錾花: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退晕:古建筑彩画工艺做法。纹饰的轮廓线内的底色,先平涂浅色的小色(彩画中用量较少、颜色较浅的颜色),在纹饰的中部或一侧画与小色相同色相的深色。图案由外至内的层次为白、浅色、深色。
平金: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
平针: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缠针:是直绣的一种,以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线条方向一致,线条匀密,边口整齐。此绣法用于小型的花叶干,宜作单色形体。
套针: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此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打籽:我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用线条绕成小粒绣一针,如籽一般。由古老的锁绣发展而来,多用于绣制花心。
钉线:钉线是将绣成的线条一针钉紧以起到钉牢加固作用的针法。
宗彝: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
上述就是关于清雍正明黄色缉线绣云龙天马皮龙袍的详细介绍,使用“鉴宝档案”网站的顶部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更多类似文物、藏品。